周教授說著安排,“宣傳部那邊說了,這兩天會讓報社那邊為我們做一個報道,到時候小慕你來吧。”
慕伊人一聽又是采訪,立馬擺手說道,“周教授,這個報道你們來做就是,我前兩天才做了專訪,大家都是農科院的一員,誰做都是一樣,我就不用了。”
她對做采訪真沒啥興趣,就跟應酬一樣,累得很,她專心搞研發就可以了。
周教授見慕伊人如此,也就不再勉強了,“行吧,反正屬於你的那份功勞是跑不了的。”
接下來就是分配工作了,慕伊人作為掛職人員,肯定不會給她安排固定性質的工作,所以,她的工作就是繼續負責研發試驗新產品。
她本來被邀請來農科院就主要是負責研發以及帶帶幾個隊員,做下指導工作。
其實就跟省大的教授掛職差不多,都是屬於教學帶人模式,隻不過農科院更偏向實操,而省大化學係那邊要稍顯理論多一些。
而物化生產製造廠那邊就由孫南南與王大誌負責協調及指導工作了。
新的農產品出來了,自然要把農產品推廣出去,讓群眾老百姓感受到便民之處,所以,何小美與趙棟梁兩人則與農科院的工作人員,負責一切開展推廣及指導工作。
至於周教授,則要繼續參加幾個學術研討會,以及農研會議,他的任務就是在這幾個會議上,發表種子包衣技術。
當初,除了行業學術上的發表,縣城這邊的報社也會進行專題報道,相繼的,縣城領導們還給開展表彰會,對他們進行嘉獎。
目前,生長劑已經彙報到國家農業局了,並且已經得到了生產批準,現在已經開始投入生產中了吧。
生長劑是第一步,可以讓現有的農作物加速生長,能讓群眾老百姓早日有糧食可以吃,而種子包衣技術就是第二步了,能讓稀少的糧種在投入的過程中得以保護,以此提高增產量。
慕伊人心裡的計劃,正在一步步的循環漸進,她相信,要不了多久,群眾們的生活就會大大的得到改善了。
這次實驗小組一起研究出來的成果,是慕伊人所在世界九十年代廣泛推廣的一項植物保護技術:種子包衣技術。
所謂的種子包衣就是采取機械或手工方法,按一定比例將含有殺蟲劑、殺菌劑、複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多種成分的種衣藥劑,均勻的包覆在種子表麵,形成一層光滑、牢固的藥膜。
隨著種子的萌動、發芽、出苗和生長,包衣中的種子有效成分逐漸被植株根係吸收並傳導到幼苗植株各部位,使種子及幼苗對種子帶菌、土壤帶菌及地下、地上害蟲起到防治作用。
藥膜中的微肥可在底肥借力之前充分發揮效力,因此,包衣種子苗期生長旺盛,葉色濃綠,根係發達,植株健壯,從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
用一句話形容,種子包衣技術具有綜合防治、低毒高效、省種省藥、保護環境、投入產出比高的特點。
當然,重點就是產出量高!
用專業的術語解釋起來,或許有些挺不太明白,但換種直白的解釋就是,這種技術可以很好的保護種子在破土之前,不被外界因素所侵害,提高種子的存活率。
因為不是每一粒種子都是好,種在土裡都能生根發芽,但如果有了種子包衣技術,就可以保證嗎每一粒種子能夠完好的在土壤裡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