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點點頭,對著那婦人道:“給她銅錢吧,四百八十文。”
沈熙薇含笑接過,若是抹零可能要抹到四百五十文,這種輕粉是上次順帶在西市上的,剛問世不久的胡人貨,小包裝,進貨價隻要十文,可款式精美,小娘子們素日不常去東西兩市,因此這樣好看又新穎的贈品頗受歡迎。
這單生意的成交吸引了不少人圍觀,往後沈熙薇接連開張,因著款式新穎,質量又好,雖比尋常乾口脂略貴上些,可也好賣,等到晌午十分,她的竹籃已經見底了。
天氣越來越熱,她的額頭沁出了汗水,但辛勤的勞動換來了頗豐的收獲——今日共得2800文錢,還有32管的原材料,再過十日便是乞巧節,現下產品倒是不愁賣,就是愁做,產量太低。
人多力量大,要想做大做強還得團隊作戰,因此,沈熙薇決定先給自己找個幫手。
因此她隻用了些羊肉蒸餅便開始忙活給自己招聘“雇員”的事。
其實在本朝,若是需要找人乾活,都是出了門直奔去東西市買回來,但沈熙薇是現代穿越者,腦中首先跳出的念頭還是雇傭。
本朝的娘子做工一般是做繡娘、船娘一類,因著長安不鄰水,所以大部分娘子首選的工作是繡娘,便會去西市附近,秀坊集中處找工作,因此,沈熙薇決定先去那邊碰碰運氣。
在本朝,出色的繡技是小戶人家女子上升的通道之一,比如虞娘靠繡技從村姑漁女逆襲成女官的故事,就時刻鞭策著巧手娘子們的心。
話說這位住在南海漁村的虞娘,從小就心靈手巧,因此就被家裡送去學習刺繡,在刺繡坊裡,虞娘學得最好,隻要師傅一講,她馬上就會,學成後更是能在一尺的絹上繡出像米粒那麼大的字①。
有一次,南海地方官員劉海想繡一卷《法華經》獻給聖人,而且要求繡在一尺長的絹上,但當地繡坊沒有人敢接這個差事。於是,有人把虞娘推薦給了劉海。劉海找到虞娘,便讓她在一尺的絹上繡《法華經》,虞娘欣然同意了②。
沒幾天,虞娘便把劉海要的《法華經》繡好了。劉海一看,真是巧奪天工,他覺得這樣的人才,真應推薦給朝廷。於是,他便帶著虞娘和她繡的《法華經》一起獻給了聖人③。
武後對有才情的娘子素來憐愛,便收在身邊做了女官,專司刺繡。
後來的故事便是彆人家的小孩虞娘,當上了中/央部委公務員,紮根在了首都長安城,又在繁華地段崇仁坊買了房子,單位還給配了馬,妥妥的爽文路子。
因此,本朝小娘子想要出人頭地,家中便會培養繡技,指望著能像虞娘一樣魚躍龍門,即便成績不如虞娘的,也可憑這門手藝到大繡莊謀得一份差事,過上安穩日子。
也正因如此,沈熙薇的招聘之旅出師不利,甚至可以說是碰了一鼻子的灰。
來這邊參加繡莊招聘的娘子們,沒人想“自斷前途”跟著朝不保夕的沈熙薇住進她的邸舍打工,畢竟沈熙薇連租個正經辦公室的條件都沒有,而且什麼管狀口脂也聞所未聞。
這種要帶人去紅燈區小旅館做工的老板,在本朝也就吃幾個白眼,要是在前世,說不定還要被警察叔叔帶去了解情況。
不管怎樣,正經招聘這條路是顯然走不通了,因著這邊的秀坊集中處離著西市不遠,沈熙薇心想來都來了,也彆白費了肩輿錢,順便進點香料吧,因此便進了西市。
若是往日,沈熙薇進完香料,頂多買點小吃便回了,今日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