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問瀾的封賞還算較為公正地給了,皇帝破格封賞他為正三品的昭勇將軍,命他和娘子軍繼續守衛邊關,抵禦外敵。
不是每個哥兒都能成為許問瀾。
少數的頑固派雖然依然反對許問瀾獲封,不想開這個先河,甚至建議把許問瀾的功勞賞賜給寧安候其他兒子。但許問瀾本身有功績打底,朝中包括楚王在內有不少大臣願意維護他,大部分人都同意了皇上給許問瀾封官職。
許問瀾封了將軍,雖說年紀大了,但是前去寧安候府提親的人絡繹不絕,喜得寧安候府夫人跟煥發了第二春似的。
在寧安候夫人以為許問瀾的婚事馬上就要有著落了,卻發現向許問瀾提親的人,都是衝著他身上的官職或者身後寧安候府去的,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這些人選各有各的瑕疵、各有各的毛病,讓寧安候夫人不滿意。
寧安候夫人沒高興幾天,又開始憂心忡忡了。
尤其是在拒絕了許多不合適的婚事後,京城中開始流傳許問瀾殺人像是砍瓜切菜、殺人不眨眼、哥兒魔頭之流的傳言後,寧安候夫人的心態崩了。
她這是造了什麼孽,嫁了一個不著調的相公,把好好一個哥兒給培養成殺神不說,這都二十好幾了,還嫁不出去,難不成將來招贅不成。
想到招贅,寧安候夫人靈光一閃,放棄了在矬子裡選高個子的想法。
許問瀾嫁不出去,她可以給他招贅呀,將來分了家其實和把哥兒嫁出去也什麼兩樣了。不管許問瀾是喜歡小白臉還是身體強壯的,她都能給他找到。
寧安候夫人下定決心要給許問瀾挑選合適的招贅人選,許問瀾一年之內必須要成家。
皇帝給裴尚書說會給裴棲賞賜,雖說是戲言,但也是金口玉言。隻是裴棲做的事情,實在是不能放在明麵上提倡,正好趙竹心在京城,皇帝就找借口,賞賜了趙竹心一些文房四寶。
送賞賜的太監到趙府的時候,趙老漢慌忙地教導趙竹心謝恩。
還好隔壁裴府的裴晗和裴旭來幫襯的及時,不然趙老漢都不知道怎麼送走宮裡來的公公。
裴尚書因為裴棲資助許問瀾的事情,數落教訓趙疏桐和裴棲的信,比趙竹心給裴棲報喜信的早到。
這還是裴棲為數不多次的挨他父親數落,裴棲雖然有些小愧疚,但他的愧疚是因為差點連累了他爹,對於資助許問瀾的事情,是一點都沒後悔。
皇上親自下旨封了許問瀾將軍,那他們就勝利了。開了這個先河,也許將來還能有哥兒當將軍或者做官。
趙疏桐沒有壞心思地戳破裴棲樂觀的想法,人的心中,還是有些希望,有些目標的好。也許數百年才能實現這個目標,但如果現在什麼都不做,數百年後的人們也許還在過今天的日子。
戰場沒有推進到大齊境內,西北百姓生活受到的影響不是很大。
如今還不到政績考核的時候,最近趙疏桐從上官哪裡得到玉米馬上就要推廣到西北的消息,他要留在甘隴縣推廣玉米,暫時還不能回京。當初甘隴縣因為玉米之殤,險些發生滅頂之災,對再次種植玉米十分抵觸。趙疏桐在推廣玉米的時候,並沒有強製各家各戶都要參加。新作物的推廣,本就是個循序漸進因地製宜的事情,拚了這個政績不要,他也不敢威逼甘隴縣的百姓。
每種農作物都免不了會發生病害,遭遇天災人禍,對百姓來說,隻種植一種農作物,抵禦風險地能力就會大大降低。
朝廷推廣新研發的玉米,固然是為了他的高產量,但因為玉米是新型農作物的緣故,在稅收上並沒有過高的要求。
趙疏桐隻是宣傳了一下種植玉米的好處,又讓人給介紹了司農司最新的玉米研究成果,百姓要是種,就到官府買種子。要是不願意種,也不會強製你種。
因為趙疏桐的這種態度,然後甘隴縣的百姓又從一些商人口中知道,玉米當初就是縣太爺發現的,但是前任縣令仗著自己是皇上的小舅子,將縣令的功勞搶了去。前任縣令怕縣太爺把玉米的功勞搶回去,才逼著他們縣的百姓種玉米的。還好皇上明察秋毫,查清楚了這件事,在前任縣令那個狗官倒台後,將功勞又還給了縣太爺。
出於對縣太爺的信任,甘隴縣不少農戶,都嘗試著種了三兩畝。
有了這些嘗試的人,等到大家見到了好處,趙疏桐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種玉米的。
西北戰爭危機接觸,他們又不能回京,裴棲就琢磨著,“夫君,咱們是不是該把公爹和小紅薯給接回來了。”
那麼大一個孩子,突然離開了他們,裴棲還是十分擔心想念小紅薯的。
沒了小紅薯,他連個逗弄的對象都沒有了。
“京城到甘隴縣路途遙遠,咱們這兩年就要回京了。既然爹和小紅薯回去了,就不要再讓他們舟車勞頓過來了,免得路上出什麼意外。嶽父說要給小紅薯找老師教導他,小紅薯也到了該進學的年紀,讓他跟著夫子學習吧。”趙疏桐道,這麼遠的路,趙竹心和他爹的身體再好,也經不起折騰。
裴棲心中為可憐的小紅薯默哀,決定以後還是多多給兒子寫信吧。
京城的趙竹心小朋友不知道,他根本等不到他爹和阿姆接他回去。
*
羌人使臣上京的時候,皇帝將楚王和寧安候召回了京城,要對他們論功行賞,許問瀾也跟著回京了。
皇帝和楚王五年沒見,隻能靠奏折和信件聯係感情,再次相見,兄弟倆都有些激動的。
皇帝感歎,幾年沒見,楚王都沒有變化,依然高高壯壯的。
楚王卻說,皇兄好像胖了。
皇帝說楚王不著調要給楚王選妃,找個人好好管管他,楚王連忙拒絕,“皇兄,你可彆亂點鴛鴦譜。臣弟都快三十歲了,那些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我都能給他們當爹了,和她們處不到一塊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