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行之前的作品裡能隱約看出鏡頭帶來的影響,但現在完全沒了。杜導反複看過近期拍攝的素材,很清楚這個細微的變化,正是陸行開始集訓之後開始的。
知行合一,自在坦蕩。
誰說他沒入戲?
隻不過這個效果最先呈現在了紀錄片的拍攝中,杜導對此樂見其成。
陸行不知道杜導的心理活動,仍在跟攝像頭傾訴自己的擔憂:“我一共拍過兩部電影,拍第一部的時候,我連怎麼演戲都不清楚,拍第二部的時候剛摸到一點演戲的邊,現在跟我一起出演這部電影的,都是獎杯拿到手軟的大前輩……”
陸行歎了口氣,迅速調整了過來:“雖然有壓力,但我覺得我能做好。”
杜導接了句話茬:“不擔心自己拖後腿了?”
陸行:“如果拖後腿了,就努力讓自己進步。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爭取做得更好。我相信我自己。”
杜導檢查了下攝影機,確定拍到了陸行說這句話的畫麵,才喜笑顏開的道:“過度的謙虛就是驕傲,你老在攝影機麵前這麼謙虛,觀眾就該誤會了。下次彆鋪墊,直接說心裡話,像是什麼老子天下第一、沒人比我更厲害、我生下來就是為了征服觀眾之類的話都可以說,大膽的抒發自我。”
陸行嘴角抽了抽:“謝謝,但我真沒有這種心裡話。”
杜導嘀咕道:“不應該啊,我在你這個年紀,成績沒你現在好,可比你狂多了,恨不得懟天懟地懟影評人,你怎麼一點都不狂?”
陸行想了想,誠實的道:“我隻上我想上的節目,拍我想拍的電影——這還不夠狂?”
杜導沉默了兩秒,很是沉痛的道:“你這是提前三十年把我現在乾的事乾完了。”
*
在主演找到感覺後,黃導大手一揮,找了個合適的日子開拍。
陸行的戲份少,出場頻率不高,但人物設定相當巧妙,每次出場都必定是重大劇情點,所以沒法把陸行的戲份協調到一塊迅速拍完。
畢竟重大劇情點意味著幾乎所有主演都會出場,也意味著黃導會對這些戲份精雕細琢,所以陸行隻能跟著黃導的拍攝進度走,等拍完自己的戲份才能殺青。
這導致陸行在片場閒得要命,跟反複cut的孫易恒他們形成鮮明對比。
黃導的cut跟王賀的cut不一樣,王賀每次喊完cut後,會跟演員反複講述cut的原因以及他想要的效果,但黃導喊完cut之後,隻會默默的用低氣壓席卷片場,冷冷一笑,然後讓演員自己找感覺。
黃導不要求演員嚴格按照劇本來演,隻要能演出壓想要的效果,黃導就能欣賞演員在拍攝過程中的自由發揮,但要是演不出他想要的效果,那對方的靈機一動就隻會迎來強烈的低氣壓。
因此,陸行有幸見證了黃導因為孫易恒在演戲過程中的靈光一閃而現場改劇本的名場麵。
不愧是用一句“沒感覺”就拖了這部戲兩年的黃導,果然相當隨性。
“我記得你今天沒有要拍的戲份?怎麼不在酒店待著?”黃導改完劇本,讓孫易恒跟張穀誌去熟悉新改的那段劇情,將注意力投注到滿片場晃悠的陸行身上。
沒辦法,陸行的存在感太高了——不管他走哪,身後都跟著兩攝影師,在片場獨樹一幟。
陸行轉悠了一圈,沒找到事乾,坐回了小板凳:“反正在酒店也沒事乾,還不如來片場觀摩一下。”
“哦,對,你本來就是來劇組觀摩的,”黃導有一搭沒一搭的跟他聊道:“那你看出什麼了?”
陸行很感慨也很誠懇:“大家演的真好。”
黃導覺得陸行要求太低,招呼陸行看顯示屏:“你彆用演員的視角來看他們演戲,你用觀眾的視角來看這個屏幕——感覺怎麼樣?”
陸行盯著屏幕裡發生在茶館裡的對話看了片刻:“雖然隻是一個茶館,一場對話,但拍的真好,有江湖氣。”
黃導對他的回答不是很滿意:“你就看出了這個?”
陸行嘀咕了一聲:“之前也沒說還要寫觀後感啊……”
見黃導飛來眼刀,陸行忙正色道:“我學到了很多,但都隻是一些模模糊糊的感覺。比如說一些小動作可以更快更生動的豎立起人物形象,邵易凡就有這個習慣,他這個角色每次殺人前都會輕輕彎一下嘴角,感覺像是很愉快,又像是在生氣。還有孫易恒光靠眼神就演出人物的心理波動,又不會顯得用力過猛……”
越是旁觀陸行就越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說他還停留在憑借天賦和本能在演戲的階段,那麼孫易恒他們已經步入了如何讓角色活過來的階段。
黃導對他的回答還算滿意:“行,你就坐這看吧。”
黃導一滿意,陸行就慘了,原本陸行在片場到處晃悠也沒人管,有時候黃導拍得太晚,陸行還能先回酒店休息(反正拍的不是他的戲份)。
但黃導在眼皮子底下給陸行留了個小板凳後,陸行就沒法到處晃悠了,更彆說遲到早退了。他楞是在沒有戲份的情況下,過上了高強度旁觀拍戲的生活,然後終於迎來了他在劇中的第一次出場。
因為是實景拍攝,所以烏泱泱的拍攝小組帶著大隊人馬千裡迢迢的趕去了拍攝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