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 19 章(2 / 2)

說是五胡亂華和十六國,其實也不止於此,五胡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部落,零零碎碎的政權還有許多,不拘於胡人,也有曇花一現的漢人小國。

而南方,司馬睿早攜人南下,聽聞司馬鄴身死,登基立東晉。跑得如此不體麵,中央又勢弱,東晉的主弱臣強和“王與馬,共天下”,也就並不意外了。

皇族南逃,無數縉紳﹑士大夫及庶民也驚惶南下,中原文明的經濟政治核心都轉向南方,後世有些人打不過了,一看史書靈感來了,也學著南渡,然後偏安一隅。

神州陸沉,苦的自然是百姓。無論是北邊十六國的紛爭,還是南邊朝廷的不穩定,抑或是南北間戰亂無休,都是白骨露野,“民儘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

部分遊牧民族尚未開化,行徑十分可怖,光《晉書》所記,便有許多食人與惡恐故事,“邃自總百揆之後,荒酒□□,驕恣無道,或盤遊於田,懸管而入,或夜出於宮臣家,淫其妻妾。妝飾宮人美淑者,斬首洗血,置於盤上,傳共視之。又內諸比丘尼有姿色者,與其交褻而殺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賜左右,欲以識其味也。”

漢人被屠戮許多,從兩千萬急劇收縮至四百萬,十去七八,死傷殆儘。】

“中原土地竟淪喪至此……”年輕的劉徹觀天幕所言,眼前俱是黃土白骨,淋漓鮮血。

朝上諸公靜默無聲,前日還在爭執是否要再對匈奴興兵事,今日就聽得如此慘痛故事,雖是後世,依然頸上發寒,那打著複漢名頭的南匈奴更是讓人悚然,莫非正因為他們不願出兵,搞得匈奴仍有後來者能入侵中原?

也罷,天幕高懸,他們總要為子孫計,隻朝中與匈奴每戰每敗,再好的將士都要折戟,難免灰心。

若天佑我朝,能否賜良將一二?

長安城內有老者歎息:“固蠻夷也,當真不可教化?”

【很多人在看這段曆史時會產生極大的不適感,民族融合與史書上斑駁血痕相照而來,陷入混亂。

民族觀自古有之,先秦就提出過華夷之辨,《春秋左傳》以“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定下了華夏民族的主基調,禮儀之邦。

春秋戰國時,不斷有狄戎小國被吞並,融入華夏體係。秦漢也一樣,百越、河西走廊等等一係列並入版圖後,有了漢族之說。

古人在長久的摸索中總結出一套理論,即羈縻政策,“懷柔遠人,義在羈縻”“樹其酋長,使自鎮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