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夢從來短,甘苦與共的日子也轉瞬便過。不知道是生育年齡太早傷身體,還是心腦血管疾病發作太頻繁,抑或是精神壓力大,我們無從得知。總之,這位素有佳名、深得帝王尊重的皇後並沒有活過中年,僅在三十六歲便早逝,留下丈夫和兒女們大眼瞪小眼。
能居中調和的人離開了,荊棘上纏繞的布料被抽去,所有人都要從和樂融洽的氛圍中脫身,踏入皇權的爭奪場。
剛剛講過玄武門,李淵究竟是什麼心態不好說,但他確實沒有做到一碗水端平。李世民還是個漂亮小孩時他對這個次子疼愛非常,涉及到真實的權力爭奪後,帝王的天平明顯偏向了太子那端,放任他對秦王的針對與傷害,直至最後喋血的終結。
當年的秦王痛定思痛,覺得朕當然要和糊塗的太上皇不一樣,皇後仙逝了,朕要給孩子們雙倍的愛!要讓孩子們都感受到來自爹地的愛——問題就這麼來了。】
長孫皇後顧不上自己的死亡,隻想勸阻身邊帝王對孩子們一視同仁釋放父愛的行徑,但李世民聽到那“三十六歲便早逝”的評斷,整個人都失了神魂,連聲為皇後喚太醫診治。
這麼多年過去,能診出的問題早就診出來了,還用得著天幕說?他對那“心腦血管疾病”研究再三,確定這說的是風疾。
風痹之症,發作時氣血淤滯,風痰瘀血痹阻脈絡,後世將其病灶定在心與腦,血液流通於管道……
太醫斟酌再斟酌,隻能針對性添幾副湯藥,勸誡皇後莫要傷神,多的卻做不了。這風疾是困擾皇室的大問題,從太上皇到今上,皇後到皇子,就沒一個能根治的,想來當今醫術無法解決,不如指望天幕說一說。
李世民聞其話音,並未怪罪,憂心忡忡讓他退下,隻緊攥皇後衣袍,內心淒楚。
生子,風疾,精神壓力,便是這些帶走了他的觀音婢麼?平日看膝下兒女千般可憐萬般可愛,如今卻被往日那些多子多福兒孫滿堂的祝賀刺痛。他決意請婦科聖手為妻子溫養,再勸她將諸事放一放,珍重自身。
帝王正漫漫而思,皇後卻扳過他的臉,盯著他一字一頓:“陛下,請收心聽天幕所言。”
【古今帝王眾多,大家對每個皇帝的看法都不同,有些有刻板印象,比如秦始皇,很多人覺得這是祖龍大殺四方,肯定是威嚴不苟言笑。其實人家挺疏朗的,拉得下麵子,會“大笑”,平時聽點音樂,“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哪像一個陰鷙的皇帝會說出來的話呀。
而漢武帝劉徹,也不是帶個“武”就力能扛鼎雙開門冰箱的,前麵說過,文青嘛,看他寫的詔書就能窺見其文學水準。史書上的漢武帝也沒有特彆明顯的情感波動,烈日的升與落是不為外物所移的,它隻是平靜地行過。
唐太宗在古今帝王中就屬於比較親切的那一款啦,很多朋友對他的印象之一就是哭包。老爹不肯退兵哭,親人生病了哭,臣子死了哭,天子的眼淚不常見,但他願意為許多人流下。
見於史書的情感便是“大笑”、“大悅”、“欣然”、“悲慟”、“號慟久之”,一個會大哭大笑的皇帝無疑是讓人喜愛的,這樣的性格淡化了君王高高在上的一麵,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神”和“聖”的天子。但“人”常懷情感,就勢必會栽倒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