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浮雕都在表述戰爭時的場景,不同地域,不同人種,應該是遠古時期。從浮雕的風格來看,它們並不是來自同一團隊。有一部分雕刻的精細度可以媲美南華寺中的龍雕,又有一些隻表達了意境,粗略地描繪出人的肢體形態。
總之,每一幅都在勾勒戰爭的殘酷,平民受苦,將士們的妻兒流離失所,餓死,凍死,戰死,還有戰爭中的燒殺掠奪。
我踏著階梯慢慢走向第二層,那些戰場上的畫麵像是帶著磁場,讓我每走一步,如同在橫穿戰場。依舊是描繪戰爭場麵的浮雕,隻是這一層,戰爭明顯有了規模,不單有軍隊與軍隊之間的對壘,還有各種遊擊小隊搜刮老百姓的糧食。戰爭對平民的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反麵影響。
一般表達戰爭場麵的畫作雕像都會有一個主題思想,可是我把這第二層找了個遍,也沒發現誰是戰爭的發起人,或者這些戰役的受益人是誰。似乎這些場麵都隻是在客觀表現戰爭而已。完全讀不出其他訊息。
第三層,戰爭的畫麵開始眼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線描述。我無心再圍著這層細看,匆匆奔上第四層。
這裡的場景那就更為熟悉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每一條戰線都清晰無比,甚至可以找到我們受難的同胞。我圍著這一層細找,總覺得能找到對戰爭有所批判的場麵。沒有,什麼都沒有!
難道在上麵?我衝上第一個圓頂座基,撫開苔蘚細灰有些失望,這裡的浮雕和下麵的場景完全不同,如果下麵的浮雕是為了表現戰爭場麵的觸目驚心,那麼這裡要表達的就是戰後人民努力恢複生產力的辛酸曆程。人們苦中作樂,就算是在戰爭中失去了家人,也努力活著重建家園。
所有圓形基座表達的都是戰後重建,也都是客觀表達場景,沒有刻畫某樣事物或人物。我癱坐在台階上,望著向下延伸的階梯,思索著。
這座建築的方形基座都在表達不同時期的戰爭場麵,第一層、第二層我幾乎走遍,第四層我是仔仔細細查看的,這麼大的建築沒一絲縫隙。
上三層圓形基座都是表達戰後人們重建家園的,我幾乎走遍,也同樣沒發現縫隙。難道這座建築真的是由一整座山,一整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