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削弱謝家這個大禍害的勢力,順便解決外患,夏武公最後強勢了一把,讓當時擔任丞相的謝家家主出使齊國,去商量簽署和平條約一事。
夏武公本人在位期間重用武將,對內大刀闊斧改製,對外同樣強勢,麵對齊國在邊境的時不時騷擾,夏武公果斷出擊,和齊國士兵拚了個你死我活,最終險勝,換來了邊境的和平。
可是齊國自詡第一諸侯國,並不願意低頭,一直不曾和夏武公主動提出談和一事,反而是一直拖著時間,妄圖整合兵力,再戰一輪。
齊國的國君始終堅信,夏武公不過是運氣好,這才獲得了戰爭的勝利。他想要重新再來一次,他相信再來一次齊國一定會取得勝利。
但是夏武公不願意再次發動戰爭,不說上一次戰爭的損失慘重,就說是為了百姓的休養生息,他也不會再任由齊國發動戰爭了。
於是夏武公想了個損招,強勢做出決定——讓前任謝家主出使齊國,主動去商量談和之事,預備一石二鳥、一箭雙雕。
這第一方麵是這樣的,雖說“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但萬一齊國國君一時衝動殺了前任謝家主呢?
按照當時齊國國君目下無塵的態度,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當夏武公提出出使齊國時,這件差事幾乎是沒有人樂意接受的,因為去了齊國很大可能就回不來了。
但如果齊國國君貿貿然斬殺了前任謝家主,那夏武公就可以站在大義的角度上聯合趙國還有其他諸侯國,共同對齊國施加壓力。
在當時禮崩樂壞的程度還沒有如今這麼深,而且就算是為了維護正統的統治,趙國也會主動出麵訓斥齊國的。
而為了維護趙天子那岌岌可危的麵子,其他諸侯國定然會紛紛響應,到時候齊國就算是惹了眾怒了,這樣便解決了齊國出兵之危,同時還削弱了大毒瘤謝家的勢力,這可是個一舉雙得的好辦法。
但另一方麵,如果前任謝家主真的談和成功,那就可以完美化解齊國出兵之危,維護夏國邊境的安寧,也給自己的繼承人創造一個安穩的交接環境,夏武公同樣不虧。
雖說如果按照第二個可能發展,最後免不了要加封前任謝家主,但是和國家之危相比,謝家又算得了什麼呢?
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第二種可能的完成性微乎其微,幾乎每個官員都認為前任謝家主必死無疑了,包括前任謝家主本人。因為在出使齊國之前,國都就隱隱傳開了前任謝家主已經定好繼承人的消息了。
不過這則消息中提到的繼承人,並不是現任的謝家家主。
當時謝家根本沒有人願意隨同前任謝家主一起出使齊國,但不知道其中是否有他人的推動,謝家家主被推了出來,和前任謝家主一起出使了齊國。
接下來的事情發展就很魔幻了,因為前任謝家主竟然真的成功談和了,還帶著謝家家主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夏國。不過這次回來之後,前任謝家主立刻就辟謠了之前繼承人的傳言,而謝家家主也順利走到了台前。
據說這次的談和,謝家家主在其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這才讓前任謝家主開始正視起謝家家主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