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第 164 章(1 / 2)

胤祉卻不知道,汗阿瑪給他的驚喜還不止於此。

大朝會這天,康熙於太和殿聽政。

這一日上朝的文武百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除了京城四品以上的官員,還有來京述職的各省督撫。

而站在百官最前方的,左邊是領了實差的王爺們,右邊,是第一次上朝的皇子們。

無論是滿臣還是漢臣,心思都活泛了起來了,眾臣都琢磨著,皇子封郡王並上朝,是否意味著朝局會有所變動?

特彆是如今索額圖還在家思過,明珠一家獨大的情況下,大阿哥也已長至十四歲,可以成家立業的年紀了,自然引得有些人浮想聯翩的。

胤祉站在胤禔和胤礽身後,努力降低著存在感。

此時他無比感激汗阿瑪,他令宗人府簡化了冊封儀式,令所有皇子一起受冊封,讓他不用獨自一人承受兩三百人的注目禮。

豈料冊封儀式後,汗阿瑪忽然宣布任命他為‘火器營總統大臣’,統管全國火器營。

胤祉呆住,“(⊙o⊙)…”

隨即,他明明低著頭,卻莫名感覺所有人異樣的眼神都落在自己身上。

[炸毛!!!.jpg]

前麵的太子胤礽正要提醒他謝恩,,卻見明珠出列:“皇上,奴才鬥膽啟奏,誠郡王尚且稚齡,您許之如此高位,實在不合規矩!”

他一帶頭,頓時又有許多大臣出列,反對皇三子誠郡王領差事。

康熙也不惱,就問他們哪裡不合規矩?

漢臣趁此提出,“皇太子殿下已年屆十二,尚未出閣講學,其他皇子理當繼續專心學業。”

康熙:“愛卿所言有理,朕亦打算將太子出閣之事提上日程。”

胤礽出列道:“啟稟汗阿瑪,兒臣正與老師們商議此事的章程,約莫二月便能出閣。”

康熙笑著讚許太子的識大體。

漢臣:“……”

明珠一派又提出:“皇長子直郡王已年屆十四,天資聰穎、文武雙全,尚且未領實職,皇三子誠郡王如何越過他去?”

胤禔自己主動出列啟奏:“汗阿瑪,兒臣近日於軍營中與麻勒吉大人學練兵,心知自己才疏學淺,實在不敢冒領差事。”

康熙讚許地看著胤禔,又說了一些誇獎和鼓勵他的話,氣氛格外和諧。

分明聽出皇上話語裡‘誇耀兒子’意味的群臣:“……”

胤祉:“……”

這種狀況,就是胤祉這個心思沒那麼多彎彎繞繞的人,都看得出來,汗阿瑪和明珠等人,其實是在唱雙簧了。

這些大臣在此時就提出對胤祉領這個虛銜的質疑,又當場回應這些質疑,其他官員便不會多想,以後也不會再對此事提出意見了。

緊接著,便由戶部尚書科爾坤提出,因皇三子誠郡王的協助,才有‘澗中魚先生’半年內為國庫增加三百多萬兩商稅收入的功勞。

玻璃和香皂的高昂關稅;蘇州商稅改革卓有成效;江寧地區、東昌府的商稅之豐;濟慈會的成立和善舉;禦稻、紅薯、玉米等作物的大豐收;日進鬥金的賣場;大蒜素;報紙;外賣行;紡織廠……

澗中魚先生辦的每一件大事,都有直郡王從旁協助。

隨著科爾坤一樁樁一件件數下來,朝堂上雖然還是寂靜,但誰都能感覺到那種隱藏在每個人心裡的震動。

澗中魚先生和皇三子,居然已經做了這麼多事情了?

有人內心震撼,有人心生嫉妒,但無論如何,他們都不得不承認,那些事情確實不是自己能辦到的。

隻是他們絕不會認為自己比不過皇三子一個八歲小兒,隻是他們沒有那個機緣結識奇人澗中魚罷了,若是他們也有澗中魚助力,那……

就在百官暗自羨慕皇三子的好運氣,並猜測著‘澗中魚’的真實身份是不是超揆和尚的時候,就聽科爾坤下了結論。

科爾坤:“澗中魚先生不願入仕,卻願意襄助誠郡王,便是大清之福。再者火器研製上,誠郡王也有大功,由他統管全國火器營正合適。”

終於,沒有人再反對,胤祉的社恐和炸毛,也因為被這麼一打岔,緩解了很多。

當然,這也得益於他在外麵這半年裡,已經成長了很多,早就學會了即使心裡都快炸成煙花了,麵上也能維持淡定。

他表情高冷,進退有度。讓大臣們都誤以為他很沉穩,少年老成,不由心中納罕。

胤祉原本也不想領這個官職的,但聽著聽著就明白這隻是個虛銜,不用他上朝、點卯、辦差,反而還能多領一份俸祿,自然沒有拒絕的理由了。

……

好不容易,這日的大朝會退朝了。

胤祉隨著人潮退出太和殿,腳底抹油就要開溜。

不料,被一群大臣給圍了。

胤祉:“!!!”

“恭喜恭喜啊,誠郡王年少有為,來日無可限量啊!”

每個人都是笑容滿麵、格外和善的模樣,又都是一大把年紀了,胤祉不敢貿然衝撞出去,很快就失去了突圍的機會。

“謝、謝謝!”胤祉沉穩地回禮,眼底卻寫滿了不知所措。

他聽著這些老大人們自我介紹,說客套話,表現出與他交好的意向,臉盲症卻霎時發作了,而且也不敢跟任何一個人對視。

就在有點焦頭爛額時,他聽到了一道天籟之音:“列位大人,孤的三弟怕生、體弱,你們莫要嚇壞了他。”

皇太子一出聲,大臣們下意識就讓出位置。

胤礽順利來到胤祉身邊,牽起他的手,大阿哥也走過來護在他另一邊。

“孤和大哥找三弟還有事,列位大人恕我們先失陪了。”

胤礽彬彬有禮的,倒是叫大臣們都受寵若驚,注意力不自覺就從胤祉身上收回了。

兄弟三人相攜離去,後麵還跟著四貝勒和五貝勒兩個小尾巴。

大臣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