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先生翻開第一頁,就看到上頭寫著豪商恩仇錄五個大字。
而在右下角,又有五個小字:艮嶽散人著。
看到這個筆名,龔先生不由點了點頭。
是了,能寫出戰神歸鄉記這般快意恩仇又緊張有趣的文章,必然是位久閱世情,飽讀萬卷的老先生了。
故事的開篇,就是一個小貨郎挑著擔子,走街竄巷叫賣著掙幾個辛苦小錢。
小貨郎出身農家,家中隻有十來畝薄田,爹娘生了三子一女。
他在家裡排行老二。
也是最不受爹娘待見的孩子。
不過一般長子要繼承家業奉養雙親,得看重些並不奇怪,幼子年紀小受些寵愛也是常見,至於閨女,出嫁了就是外人,在自家不多嬌慣,等出了嫁可就全是受苦了……
這些便是小貨郎的爹娘常常講給他的話。
打小就孝順的小貨郎聽著似乎也有道理,便從來都是爹娘讓做什麼便做什麼。
直到大哥娶妻生子,三弟花費許多銀錢考中秀才,被富戶看中招為女婿,小妹也嫁入了鎮上殷實商家,而爹娘似乎還是完全沒考慮過要給小貨郎說親,反而是一心撲在了替大哥家帶小孫子上頭……
小貨郎這才感覺到了些許不平。
在他試探著提起娶親時,卻是不得了了,活像是捅了馬蜂窩。
老娘哭天嚎地,打滾尋死,說他是要逼死老婆子。
老爹橫眉怒目,抄起棍子將他打了一頓,說他心黑了,全不管爹娘辛苦。
他大哥大嫂罵他不孝,就連四五歲的小侄子,都指著他的鼻子,叫他滾。
見到這一幕,小貨郎寒了心,索性離開村子,進了縣城做工。
從扛大包的苦力開始攢了幾個錢,又用這些錢當本錢,做起了貨郎的營生。
在外頭混跡了二年,這時候小貨郎已經二十四五歲。
他手裡也有了十幾兩銀子的積蓄,結識了個心靈手巧的小繡娘,小繡娘家裡隻有個體弱多病的老爹,家裡雖不富裕,好歹在城裡有兩間破瓦房,有個立椎之地。
小繡娘的老爹也見過貨郎,覺得他為人本分,長相也不俗,對自家閨女也好,倒是挺同意這樁婚事的。
小貨郎在家裡排行老二,爹不疼娘不愛,家裡的人口多,也住不下他,他在家的時候都隻能住灶房,他日後還要接著做買賣,自然是帶著妻子住在丈人家裡的。
這樣子閨女成婚後也不離開自己,老爹自然是樂意的。
小貨郎是在家裡大吵了一通離開的,走的時候他就想,以後再也不回來了。
可是當他混出了個人樣,又婚姻在即的時候,他偏偏好死不死地又想起家鄉的爹娘來了。
小繡娘也勸他回去跟爹娘說上一聲。
若是村裡爹娘拿不出銀子來幫襯也由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