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聞雖小眾, 但華國人口基數群大, 全國關注科技頻道的總人數加起來亦不小,其中癡迷科技宅也不少。
關於《地球科學》最新期刊一出來, 北理大學葉曦的名字一夜之間占據科技頻道首頁新聞頂端, 連社會新聞都有報道一二,雖然後者可能被娛樂與社會新聞快速壓下去。
但毫無疑問,葉曦這個名字不僅在材料科學界響起來,在整個科學界都響起來, 她成為挽救華國科技的優秀青年代表之一。
草根出名更容易引起人們關注。
葉曦已經不僅僅在科技新聞中出現, 各科技貼吧、論壇、朋友圈、社交網站, 科技宅們把整篇新聞稿, 很驕傲地搬得到處都是, 甚至於跟不同頻道的友人分享。
國外諸如美國德國等工業領域比較發達的國家,也陸陸續續給葉曦一個小版塊, 它們主要是討論與公布這個發明本身。
相反, 在國內, 比起耐高溫新材料新複合方式本身,多數人更重視這篇彌補臉麵的論文,對於華國科技界的影響與意義。
對於前些日子的黑色日子, 此刻對於國內科技愛好者來講,是打破黑色、值得慶祝的日子, 葉曦這個名字首次出現在各專家、各教授、各青年學生們的眼中。
甚至於有“專家教授”, 開始以長篇大論分析葉曦與她的科研成果。
有諸如捧上天者,
有議論傷仲永者,
自然還有反套路者。
諸如中寧高校的蔡衡康教授,以幽默風趣語言表示:“新複合材料是一種創新思維,這種材料成本過高,不適合工業生產,北理大學葉曦獲得成功是一種僥幸,她不應該沉浸在自己的僥幸成果中。”
每個年代,最不缺的即是蹭熱度者。
也幸虧葉曦的圖片並未在網絡上公布,有也被討好沈芷柔的明熙絮全網黑掉,否則必定會因顏值出現在熱點新聞。
光憑顏值,
不是她想的。
對於蔡衡康教授一行“杞她憂她者”,且看以後。
**
葉曦早已經把網絡上的風風雨雨皆拋在身後,晨練操場、美食城、圖書館、實驗室、宿舍,是她近日經常呆的地方。
她的三方就業協議已經跟學校簽訂,實習時間從五月開始,工資到達非編製最高的水準——月薪4k,五險一金齊全。
可把田敏如與嚴婷潔羨慕壞掉,在她們眼中,能在大學裡工作,是一件幸福且神聖的事情,學神果然是學神。
葉曦最近都忙著整理關於新複合材料組合方式詳論,以及新耐高溫複合材料運用的理論八篇高質量論文,並將它們陸陸續續發給《地球科學》期刊。
有錢有實驗室。
在論文發表的時間裡,葉曦已經在實驗室趁熱打鐵,將對於此耐高溫材料與新組合材料方式基本都快速實驗出來。
至於高調低調問題,一向情商不高的葉曦也不怎麼會隱藏、不在乎彆人的目光,她隻恨不得一瞬間把所有她知的科技成果都搬出來,再有時間去研究新的領域。
擔心她膨脹的周教授:
……她還是人嗎?
默默關注她的眾教授們:
……她還是人嗎?
周墨白:
……她是仙女。
了解她科研速度的行政工作人員們:
……必須留住此類高產人才!有她在,咱們學校還愁沒有教育項目資金?!
也因此,葉曦這些項目的近五十萬實驗經費,都由學校心甘情願地全部報銷,她做實驗更加放開手腳。
驚訝的可不止北理大學,還有地球另外一邊的國際期刊編輯與教授們。
收到第一篇材料相關的華國論文,涉及華國問題,編輯部的職員在第一時間直接移交給總編輯約翰遜,由總編輯親自審閱。
《地球科學》是國際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它不應該拒絕任何高質量的科技論文,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否則會成為笑柄。
約翰遜以十二滿分態度審閱三遍,初步斷定這是一篇非常專業的高質量論文,且還可能對材料科學界有些微推進作用。
他走最嚴格的流程,用史上最權威的八位材料專業評審員組聯合審核,其中還有一位現代材料科學家大牛——哈佛大學的瓊斯教授。
毫無疑問,結論是通過,且發表時間因特彆重視而十分迅速。
當約翰遜狠鬆一口氣,某一日,他的辦公室門再響了,正是那個小職工,“總編,華國的那位葉曦女士再次發來一篇論文。”
約翰遜驚訝於葉曦的速度。
第二日,“總編,華國的那位葉曦女士再次發來一篇論文。”
第五日,“總編,華國的那位葉曦女士再次發來一篇論文。”
……
第十七日,“總編,華國的那位葉曦女士再次發來一篇論文。”
這些論文的質量特彆高,且不重複,完全符合發表條件。
約翰遜從驚訝到震驚到麻木:
“上帝,他們華國的科技論文都是靠量產嗎?”
葉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