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立國後人延續了商末氣候。周初是處於寒冷期,‘竹書紀年’中就記載了漢水兩次大結冰,結冰之後又是大旱,這個過程持續了一百五十餘年】
相當於百年乾旱?
文臣武將皆不信,後人厲害但也不是全能,幾千年前看不見摸不著的天象變化他們怎麼知道?
難道是根據後世氣溫推測出的?
他們或許不是不信,而是不願相信氣候與王朝更迭如此密切。
他們皆知天象變化會使農耕受損,卻沒想到王朝更迭受氣候影響,後人說法顛覆他們認識,太過衝擊的說詞讓人下意識想要回避
:一定是後人胡言亂語!
氣候真推動朝代斷續(),那皇帝還是代天牧民嗎?
曆代君臣太過激勵的質問?[()]?『來[]_看最新章節_完整章節』(),讓房進看到一條綠色彈幕:怎麼確認古時氣候的?
房進瞄了眼隨口道:【古氣候是門學科,采用方法很多,看地層觀地質,測孢粉資料、量地球軌道參數變化等等。
最簡單的以動植物遺骨觀氣候變化,如大象生在熱帶地區,而古代河南地區有大象活動痕跡,不就表明古時河南氣溫比現代高?
實在不行還能看古書資料,像《詩經》幽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呂氏春秋卻言:九月墊江蟲鹹俯在穴,豈不說明戰國晚期秋節比西周成王時期要早一月?
我們小學寫的日記,都會記下今天天氣如何如何,等過個千萬年,說不定也會成為未來人斷今氣候證據】
曆代心緒湧動:我每日把天象變化記下,也能後世聞名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氣溫波動讓動物開始更新換代:上古時期西安等地尚有犀牛等大型動物,周時期就變成獐、竹鼠和貉等中小型獸類。
當然周與現在的氣候更不相同,至少陝西目前存在的竹鼠不多,周朝時陝西是溫和潮濕氣候,現在大部分為中溫帶季風氣候,氣候不同地理亦是不同,養出的動物體積更是不同】
劉徹擰眉:“後人說得太過絕對,今漢中郡仍有犀牛、野牛等大型獸類,怎麼會隻剩小物?”
不提深山之獸,僅上林苑就飼養著許多奇珍獸類,供人狩獵。
太宗臨終時下旨薄葬,為顯帝王之貴先皇命多獸類從葬,金雕、褐馬雞、丹頂鶴、虎、梅花鹿、孔雀、野牛等等,有漢土獸類亦有海外進貢奇珍。
怎能言中原無大型獸類?所以天象之說亦有缺漏!
他劉徹還是昊天之子,代天牧民乃天命所歸!
【百餘年後寒冷期結束,周氣候開始上升,但乾旱仍沒有得到緩解,年前,曆宣王即位後乾旱更是年年來訪,無論周朝如何祈求上天下雨、舉國救災都無法挽回西周頹勢。
乾旱模式下周王室開始向南方鄂侯禦方、虎方等蠻族進行‘不臣’、‘不貢’的征伐,想重新占據溫暖濕潤的長江流域,為自身開拓生存空間。
同樣乾冷的氣候下,北方變得荒涼難以放牧,在氣候變遷下獫狁等戎狄開始內遷攻向周王室。
麵對北方戎狄,周王室采用‘要服’模式:將敵抵禦境外,讓其成為服貢者。
對南方則是積極擴張,謀求新的生存資源,所以終西周一代都是堅持北守南拓政策】
蘇軾撓了撓臉,原來後人是這樣看待周征伐不臣之族的嗎?
從氣候變遷看曆代起落?
在天下學子認知中,周宣王征伐南方蠻夷,是因蠻夷不尊王令,不對周稱臣甚至反叛周王,周乃天下之中,當有資格對不服之臣進行討伐。
怎麼在後人口中就成了:周活不下去就去搶南方蠻夷?
【單從政策上看,
()周北守南拓沒毛病,有問題的是在氣候環境在曆史旁不斷施壓,氣候不斷變化,遊牧民族不斷南下,周王室不斷堅守防禦,但…當農耕文明守不住時,海內沸騰天下騷亂】()
天幕浮出幾行字,秦始皇眯眼望去: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一時間在.?更新最新章節,記住[()]?『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周幽王二年,天下旱到三川竭,岐山崩。
周幽王三年,周主動征伐戎狄,大敗。
周幽王內部上演政變,周天子東遷。
天幕頓了頓道:【氣候變遷——遊牧農耕爆發激烈衝突——朝代內鬥或是百姓起義,周集齊朝代更迭三要素,所以周滅亡】
董仲舒突然想到詩經多次記載旱情:旱既太甚,則不可推...昊天上帝,則我不遺。
他揉揉額角,從屋內書架抽出一卷竹簡,幾番翻閱後終於找到信息:宣王元年,天下大旱,至六年乃雨。
他辛苦創出的天人感應在神跡彰顯下,顯得極為無用,那現在要怎麼分辨後人雨的大陸性氣候、中溫帶氣候?
原本就禿頭的大儒頓覺更禿頭:後人氣象聽不懂啊!
【夏商周三朝皆以旱亡,究其原因可能與冰島火山爆發有關,火山爆發改變地中海氣候變化,進而影響到東亞季風流動,西北季風勢力大力增強,導致渭河流域乾旱缺水,土地退化,沙塵暴肆虐。
一般來講暖期季風雨帶北移,北方降水多,草木旺盛農業興。
氣候降溫時季風雨帶南移,結果是北方多旱南方雨澇,北方王朝滅,長南地區的青銅文明如三星堆等皆滅】
曆代帝王齊齊傻眼,夏商周滅亡因冰島火山爆發?
冰島在哪?
一聽冰島之名就明白在南北兩極,如此偏遠之地竟然影響到華夏大地?
想到先前天幕所展示的各紀元,他們應該慶幸火山爆發不大…否則巨大恐龍滅亡了解一下?
恐龍?秦始皇神情微動,突然想起大禹想要稱王建夏,防風氏不尊大禹故意遲到祭祀之禮表示不滿。
誰知大禹手段強硬直接將防風氏車裂,幾百年後有民眾挖到巨骨引起轟動,孔子信誓旦旦地表示:這是防風氏遺骨,世人皆防風氏身軀巨大,隻有他才有軀體。
他眼眸微垂,迅速將孔子所言觀之後心情微妙:那遺骨怎麼那麼像恐龍骨?
防風氏=恐龍?
【華夏想要農耕發達最好處於暖期氣候,南方地勢低,水係發達,在暖期時南方洪澇災害減少,北方在暖濕氣候下更能發展農業。
這也是為何春秋時期,南北兩地能共繁榮的原因之一,北方諸侯群雄並起,南方楚國亦有實力與北方強權抗衡】
清
顧棟高皺眉:“不對,楚未嘗越洞庭湖南一步,神跡怎能說楚國霸占南方?”
他曾撰寫‘春秋大事表’50卷,在春秋時楚地不到湖南論中曾言:楚國曆世自南而北,根本無暇顧及南越洞庭土地。
可惜天幕並沒有著重講出如何開闊江南,而是轉言道:
【春秋時
()期南方居住條件比不上北方。
南方地勢平坦,西部,東部多山地南部則是各色湖泊。
所以南方物產豐富,但天氣炎熱,並且山川沼澤加上氣候炎熱,導致民間多瘴氣。
再加上寄生蟲泛濫,整個南方無一人幸免,相比之下,秦國養畜牧吃肉吃粟倒比南方要健壯得多】
江南眾人:等等,什麼蟲?
【春秋濕潤氣候一直延續到秦漢,最暖時期在秦末漢初,冬半年均氣候較今高1℃左右。
按照自然經濟時代氣候推測,氣溫升降1℃,糧食增減10%,由此可見秦漢時期農業甚有建樹。
加上秦統一後重農抑商,把農業立為國民基礎經濟,在重農思想影響下,秦末留下的糧食有多少?
陳留:積粟數千萬石。
櫟陽:二萬石一積;
鹹陽:十萬石一積;
南陽:人民積蓄眾多;
敖倉:數十年取用不竭;
巴蜀:轉漕關中,給食不乏;
秦講究富藏於國,留給百姓的是: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餉,女子紡績不足帷幕。
竭天下之資奉秦政,百姓卻無法存活,民眾發怒後果嚴重】
被防風氏遺骨逗笑的秦始皇瞬間沉下臉:==
後人,你講歸講但闡明清楚行嗎?
大秦富國不代表要把百姓逼往絕路!
【西漢時氣候延續秦氣候,從淮南子等書籍可看出:西漢種麥、黍、菽三作物時間,比現在晚近70天,可見氣候溫暖。
並且漢朝二十四氣節以驚蟄—雨水—穀雨—清明為排序,而現在卻是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為排序。
以此推見西漢初春氣溫回升快,立秋遲,但西漢氣候與春秋時期相比,溫度已開始下降。
西漢橘樹長江一線,春秋時期橘樹長於淮北,橘樹種植明顯南遷,畢竟冬季低溫會影響喜暖植物生長分布,及動物遷徙】
劉徹神情一動,淮南子?
這不是淮南王劉安在建元二年的貢物嗎?這麼被後人所重視?
他轉頭問丞相:“朕記得蜀漢江陵皆有橘樹,齊魯亦有千畝疊桑麻,謂川有千畝竹。”
公孫弘躬身答複:“回陛下,與天幕貼出的春秋植物圖相比,橘樹、竹林等物都在南移。”
頓了頓又道:“陛下可著天監司記天下農耕日計,數年後便可推出氣候變化,若有變朝廷可提前應對。”
即使做不到後人那般精準,但能得大略氣候變化,有天象在手漢家何愁不興?
劉徹點頭準許。
【暖濕氣候隻持續到漢景帝末年,漢武帝時期大雪雨記載多了起來,氣候開始轉向寒冷,但總體還是維持著暖濕氣候。
而漢武帝仗漢家幾代積蓄,向曆代展示了什麼叫做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