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氣候使草原生態環境崩潰,遊牧民族南下爭奪生存地,而中原也因農業減產、戰亂四起不斷向南遷徙,於是慢北方一步的南方開始得到開發。
南方因地處山川沼澤居多,導致長江流域土質比黃河流域更加密實堅硬,農業開墾難度較大。
但長江流域的水係條件比黃河要好,水患少於北方,物產比較豐富,生存壓力比北方少。
所以上古時代百越民眾生活習性上不如北方有組織性,悍勇性,政治、社會相對鬆散,主要矛盾是各越部落衝突,因此南方宗族意識強於北方】
孫權嘀咕:難怪陸家那些士族如此難鬥,原來是自古流傳的習性。
他剛嘀咕完就聽到神跡提及他:【兩漢及先秦楚國、吳越對南方都有過開發功勞,但把南方往前推動大步的是孫吳。
推廣牛耕開墾荒地,提高稻田產量,對外造船產青瓷開啟貿易,是深度開發江南的第一棒。
西晉天下大亂,中原政權再次南遷,南方得到大量北方技術開始發展,並開始追趕北方。
但在大一統的思想下,南方比不上南方有優勢,隻能作為備用政權存在。
唐朝氣候回暖後,南方作為貶官地區來開發使用】
賈思勰沒顧得上聽神跡講述江南開發,全身注意力都集中在後世測古氣溫方法上:物候。
用動植物變遷來核對氣溫變化,推出氣候走向。
好方法!平時觀農耕天象他們也會觀候鳥、花開時節,但不會剝繭抽絲地尋找天象軌跡。
以後人視覺看全局氣候後,他對農書著作有了更多想法。
他跑回書房抽出已寫半部的‘齊民要術’,迅速翻找自己想要信息:種穀三月上旬及清明桃始花為中時。
今桃花始開乃三月中旬,桃花開清明近,而後世清明時節是何時?
四月五日前後,今與後相比清明略晚七八日,可見現在比後世冷。
往前推,再細究各地氣候變化,就能及時調整作物耕種,天寒擇耐寒之物,預示到氣候持續乾旱,可選耐旱作物保最低收成!
總之重穀必雜五種,比如種麥時要種蔓菁,既甜且能籍口,以渡凶年。
簡單講:農作物與農作物之間要合理搭配,用現代的話講就是套種。
房進並不知道自己給古代帶來了開闊視野,盯著電腦繼續道:
【隋朝一統天下後,氣候也開始回暖,溫度變得適宜,冬季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出近2℃,按照升高1℃農業增產10%來核算,隋朝做到糧食資儲遍布天下也不稀奇,要知道隋朝是曆史上最富庶、強大的王朝之一,史評‘漢唐之盛未之逮也。’
盛到何等地步:隋朝末年計天下積蓄,得供五六十年】
那麼多糧食?天下百姓聽到糧食數量,羨慕又嫉妒,還沒平複心緒,就聽到讓人生怒的話:可惜大多被浪費!
糧食沒進人肚子,反被浪費?
意識到神跡說的什麼後,無數人捶胸頓足心痛不已,特彆是看到空中白花花的米沿著道路落下時,曆代人痛哭出聲:“天殺刀的,那麼好的糧怎麼就扔到路邊不要?”
你們隋朝不要給他們啊,他們要啊!
唐
李世民掃過‘李密等人開倉放糧’圖,忍不住叫屈:“後人竟說大唐靠隋朝糧食撐了十幾年,什麼糧食能存這麼久?”
分明是大唐自己努力結
果,關隋朝什麼事?
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陛下,後人已辟謠,再提沒意思了啊!
李世民以眼神傳達精神:朕的意思是咱們再努力努力,爭取早日超越隋朝,他要‘唐為曆代之盛’代替‘漢唐全盛時期也比不上隋’。
他要確認曆代中唐最盛的地位,後人時代不算!
明
朱元璋瞅了眼天幕,又瞅了眼隋史,冷不丁地開口:“秦隋二朝挺像,都是二世而亡,都給各方留下足夠的糧草爭逐天下。”
唔,不知秦始皇與隋文帝相見會不會抱頭痛哭?
朱標&朱棣:....他倆會不會抱頭痛哭存疑,但絕對會同時抽刀對你!
爹啊,彆說兒子不孝順,你征戰多年武藝出眾,想必能以一敵二,咱們就在旁為你加油呐喊哈!
朱元璋脫鞋開打:打死你們這些沒孝心的兒子。
要你們何用?
【貞觀初期氣候曾短暫變冷,隨即回暖一路上升。
與魏晉時期霜雪異常相比,唐朝寒冷事件僅六十餘件,這些寒冷事件大多出現在中後葉,與唐前中期全然不同。
唐朝前中期氣候有多暖?
溫暖到突厥下馬農耕,把西北農牧交錯地帶變為農耕區。
整個氣候與前朝相比多有不同,李淳風不得不開始重定曆時(麟德曆),把春節氣節從雨水-驚蟄-穀雨-清明,調整為:‘啟蟄-雨水-清明-穀雨’】
賈思勰心中微算:唐春季回暖比現今早半月左右啊!
他心中羨慕不已,越早回暖就能早日播種,田地就能多次輪種,多收糧食。
西晉初年長江流域尚能一季兩熟,現在隻能一年種一茬。
真羨慕唐有暖氣候,真好啊,他下意識的摸了摸肚子,驚羨地望向天幕:不知唐是一年幾熟?能讓百姓不怕餓肚子。
【唐朝回春快春耕早,加上氣候適宜,水稻種植直接再生,一稻兩熟產量翻倍,保證大唐糧食安全。
農業發展下農牧交錯線最北推到隴山至河湟地區(青海),農牧交錯線延綿的屯田,不僅夠邊境唐軍自用,還能運轉回大唐糧倉,以備凶年。
可見唐中期前農業多發達?發達到何種地步?
關中粟麥藏於百姓,天下富庶無如隴右,甚至因糧食收獲過多,以至於甘肅、慶陽一帶出現小麥無處可賣現象。
沒辦法,大豐收,糧食價賤】
秦始皇&劉徹等人瞬間起身:水稻再生?
後人說這個,朕命你說水稻再生!
天佑大唐!
後人說的畫麵杜如晦等人根本不敢想,糧食多到賣不出去,多讓震撼的畫麵?
天佑大唐啊!
長孫無忌&李靖等人齊齊躬身道賀:“大唐無饑憂矣,臣等為陛下賀,為大唐賀!”
李世民強按下心中劇烈的情緒,告誡自己切莫得意:彆忘安史之亂呐
!
先前後人可是講過(),氣候乾翻了吐蕃?()?『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也讓大唐走向滅亡啊。
秦始皇&劉徹&朱元璋:酸,心中酸,口中酸,眼裡也酸,渾身都酸,他們也想要暖期糧豐收!
民間
無數百姓駐足聽天幕講唐朝豐足的糧食,真好啊!糧食多得賣不出去,有那麼多糧食在,大唐肯定能吃得飽飽的吧?
他們要是唐人該多好?可以知道吃飽是什麼滋味。
而唐朝百姓則歡呼起來:好耶,他們在曆代中最幸福,不受饑餓之苦。
唐後期的百姓則是默默流淚:恨不能重返貞觀時。
但返不了啊!如今天下大亂他們該何去何從?
望著‘糧食不值錢’幾字,杜甫跪地大哭:“開元全盛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為何如此,如何如此啊!”
數年前倉廩豐實,如今卻變成萬方哀嗷嗷,天絕大唐,天絕大唐啊!
【氣候使大唐糧食豐足,也使周邊牧族強大起來,如吐蕃南詔等地的快速發展,其軍事力量能與唐對持不讓。
唐朝與周邊各族從唐初一直交手到唐末,最後歸入曆史長河。
唐朝曆史轉折在安史之亂,氣候轉折在安史之前。
事實是氣候變化在唐玄宗時期就初現端倪,天寶十年唐皇宮橘樹結果一百五十顆,唐朝官僚上表祝賀,唐玄宗親自下詔答賀,橘樹結果被唐視為祥瑞。
橘樹祥瑞隻是氣候變暖波動,在天寶三年時大唐就更改秋糧稅製:每載庸調八月征...今延至九月三十日為限。
說明從天寶年間起,氣候與唐初相比,糧食秋熟期提前了30天。
而橘樹結果隻是在持續冷天氣中,短暫回暖次年氣溫有一路往下奔去。
到安史之亂爆發時,蜀中初霜竟提前54天,可見當時氣候相當寒冷】
李隆基咬牙:他不信,他不信天象在他在位期間有變?
如果真有變豈不說明上帝不滿他為君?
是的,在無數人看來,即便天目再怎麼劃分溫帶、熱帶、亞帶,在他們眼中就是昊天上帝怒罰人間結果。
否則怎麼解釋氣候有變天下就開始動亂?
什麼科技、氣流,他們不聽!
太過強烈的反對想法,讓房進又看到一條彈幕:有什麼證據能證明唐朝變暖?
房進摸了摸頭,他遇上扛精了?
想了想還是好生解釋:【唐朝氣溫溫暖的證據很多,如梅樹的種植區域。
眾所周知梅樹主要生長在溫帶,在年均溫15℃-23℃中長得最好,現在梅樹大多栽培在南方,現在種植北方的是培育出的抗寒品種】
【從李百藥、張九齡、唐太宗等人的詩句中可看出,長安宮苑種有梅樹,什麼‘梅香欲待歌前落,蘭氣發過酒上春’等等,皆能作為物候證據。
簡單講:長安栽種梅花,說明長安一帶年均溫度在15°以上,怎麼不算暖期?】
李世民&李百藥&張九齡等人:原來我等的詩句還有這用處?
不過朕/我做過這詩?
剛剛寫下‘奉和立春遊苑迎春應製詩’的盧藏:天幕說的梅香詩句怎麼跟他寫的一模一樣?
不對,你們後人抽絲剝繭太過吧?
從朝廷政令推農耕時節,又從詩句推大唐氣候?
他想得沒錯,大唐變暖證據之一,中葉前的唐詩詠寒者甚少,中葉後唐詩中詠雪者漸多,因此唐詩也是氣候變遷佐證之一。
【到北宋時期蘇軾在‘杏’詩中寫道:‘關中幸無梅,賴汝充鼎和,’表明梅樹種植已從關中開始轉移。
轉移到哪?
開封!】
【宋朝氣候偏乾,但是...】
趙匡胤&趙光義&趙?等宋帝齊齊一振:來了!
聽到後人語氣不明,宋朝君民心瞬間提起:他們宋朝怎麼了?
黃河泛濫他們知道,但...其他應該還好吧?
忐忑間就聽到神跡吐出答案:【自宋起各種天災及衍生災害多了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