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8 章 地理曆史農業6(2 / 2)

 他眼含希冀:不知後世是如何治理蝗災?

【現在我國極少發生蝗災,一是有科學合理的防治方法,二是植被恢複減少蝗蟲繁衍。

三是我們大力推廣對防災救災的宣傳工作。

總之重點放在‘早發現,早控製’上】

無數人聞言心中升起濃濃失望,原來後人也沒有更好手段治蝗嗎?

【2007年起,國家補助6億元推動‘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至2015年要落實到全國每個行政村都有農家書屋存在,除了各類農業書籍外,力爭讓每個村民知曉如何辨認災害前兆。

隻有不斷科普宣傳、教育培訓,加上科技推廣,才能把蟲災滅於萌芽】

趙匡胤&趙光義&趙禎等宋帝眼前一亮:宋朝大興學校,這法子宋可以用!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等明帝連連點頭:立馬印刷農書,大明每社一本,務必讓每戶戶主熟記農業內容。

秦始皇&劉徹&

amp;李世民:朕下令讓農官教會農人辯解蟲災方法。

玄燁&胤禛&弘曆等清朝帝王:...額(),這...讓農人識字?不行!

大清有完善的救災法令?()?『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能迅速救治災區,隻要朝廷重視天災,定能避免災禍。

【正因有了國家大力科普,所以我們才知:

蝗蟲喜熱不喜陰濕環境,當後足受到刺激後,會改變獨居習性變得群居。

當聚集超過30隻時,它們就會成群結隊、步調一致地活動,變成讓人生畏的‘蝗蟲軍團’。

1889年紅海曾出現過有史以來最大蝗群,振翅的聲音幾公裡外都能聽見,估計蟲數達2500億隻,總重量達55萬噸,需萬節火車才能將其裝下】

曆代無數人好奇萬節火車的蝗蟲到底有多少,就見天空陡然一變,滿天蝗蟲撲麵而來,嚇得好奇之人驚叫連連,首次發現蝗蟲成災是這般可怖!

不少權貴被蝗蟲大軍驚得跌落在地,臉色慘白得如同一張白紙,半晌後才勉強平複下情緒,狠狠地一甩手:“裝神弄鬼,老子不看了!”

說罷轉身回房歇息,可閉眼後被蝗蟲襲擊的窒息感再次出現,幾次閉眼睜眼後,權貴起身一腳踢開伺候的奴婢,惱怒地下令:把天幕治蝗法子記下交給莊頭,一定要讓他們教會佃戶,誰不會老爺我扒了他的皮!

為避免窒息感再次上演,他們隻能再次觀看天幕。

蝗蟲產卵地:土質堅硬需陽光直射,且含水量在10%-20%為適宜。

裸露的低窪、水量減少的河、湖兩岸,以及剛砍伐過的森林地是蝗蟲最喜的產卵地。

見天幕貼出蝗蟲習性,狄仁傑連道:“快快快,快記下,蝗蟲喜地勢低窪、氣候乾燥、土壤鹽堿之地,特彆是淹水後又脫水乾燥的低窪地是蝗蟲產卵地。”

蝗蟲資料在緩慢地更新:

蝗蟲孵化期:4月下旬開始,5月下旬結束;

幼蟲期:5月初-六月底;

羽化期:5月下旬-6月下旬;

蝗蟲孵化後會如蛇那般脫皮,每脫一次增加1齡,3次後翅膀出現,5齡後能飛成蟲。

6-7月是蝗蟲暴亂期,實際上要防治蝗應該在3齡之前,否則5齡之後蝗蟲成災攔不住】

姚崇神情凝重地聽著,關中曆來種耐旱小麥,雨大會讓麥苗澇損,過旱傷麥,使麥根枯焦。

為保證糧食豐收,大唐不斷修訂曆法順應農時,司天監亦是細觀天象變化,以此減輕災害對農耕影響。

他撫須輕歎:但天災不受人控製,為讓旱澇有備隻能大興水利。

沒想到...姚崇抬起頭眼中驚奇漣漣,沒想到後人蝗蟲習性中入手,尋得治蝗方法。

這倒是個好法子!

【現代預防蝗蟲除了環境監測、恢複森林措施外,還是以天敵預防為主,如養牧雞、牧鴨以及粉紅椋鳥等蝗蟲天敵;

利用‘天敵治蝗法’建起經濟產

()業,如養牧雞吃蝗蟲—雞生蛋—蛋賣錢—購買雞—吃蝗蟲。

如此循環下既能預防又能產生經濟效益,是最好的治蝗法。

但蝗蟲聚集變黃後,天敵就會減少甚至不再吃它,因為蝗蟲會大量釋放笨乙腈來防禦天敵,這種化合物是天敵最討厭的氣味,受到攻擊時笨乙腈會轉為氫氰酸毒向天敵。

想要治蝗隻能用農藥或生物投放治理,如往蝗蟲身上投寄生蟲微孢子,來反殺蝗蟲,或用綠僵菌引起蝗蟲器官病變死亡。

然後再把蝗蟲曬乾磨粉,成為非常棒的禽類飼料】

曆代人見粉紅椋鳥圖片下的備注:每日捕捉120-180隻蝗蟲,頓時眼前一亮:這個好!

再細眼一瞧:產地新疆。

頓時泄了心力,養雞養鴨甚至讓田裡的青蛙吃蝗蟲法子,他們都懂,沒想到後世也是老調重彈,不能根治。

他們甚至能指出天幕所說的漏缺處,天大旱時不種麥稻,改種大豆、豌豆等蝗蟲不吃的作物,保證糧食豐收。

有人聽到不滿者抱怨,厲喝道:“爾等也不怕老天劈了你們這些沒良心的。”

神跡介紹如此多法子,難道我等不能摸索,非要老天把具體法子送到你嘴邊才行?

抱怨者不服氣:“神跡都說了無法根治蝗蟲,你比神跡還厲害?能治蝗蟲?”

那布衣青年冷哼:“神跡不是已點明治蝗之法—投天敵!”

神跡在蝗蟲身上放微孢子、綠僵菌殺蟲,無非是利用了毒性傳染,神跡用得他們也能用。

把痘毒刺入蝗蟲體內,讓其傳染自滅,不就是新法子?(方法記於‘蒲圻縣鄉土誌’,是真的)

旁人一聽覺得此言有理,連道:“我這就去捉蝗蟲來試你說的法子。”

其他人紛紛讚同:“多捉些,多捉些,蝗蟲不喜陰濕,咱們就用陰濕毒來殺它,我等慢慢摸索,總能治蝗!”

【森林遭到砍伐不僅帶來旱災,同時也會招來水患。

綠色植被被破壞——地表無涵水功能——雨水自高向低衝擊=山洪。

更可怕的是山洪過後——有機物被衝走(水土流失)——不毛之地。

沒有森林作蒸騰作用,土地在陽光直射下隻會更加乾旱,沒有森林紮根大地,水土流失隻會更快】

【看黃河改道就能看出,黃河在宋時改道10次,金改道1次,元改道3次,明改道19次,清改道13次,以上僅是改道數據,並不包括決溢及黃河流域水災次數。

長江流域的水災同樣如此】

天幕似乎有些偷懶,直接將長江水災次數給貼了出來,密密麻麻一大片看得人頭暈目眩。

曆代農人得知天幕上是水災詳情時,連忙呼喊:“快記啊,李家娃子識字快記下來。”

神跡憐他們生活艱難,特點未來讓他們避禍!

宋明兩朝百姓大多識幾個字,鄉親們相互記下熟識的字,準備私下核對湊完整神跡預言。

而清朝百姓則是哭嚎聲一片,他們大字不識一個,該怎麼辦?

神跡讓他們避禍也避不開啊!

難道天要絕他們嗎?

【與黃河決口相比,長江地理環境要好得多,除了開發晚保留植被廣外,整條長江開發不是全流域開發,而是分時間分地域開發。

戰國時期成都平原與中原同步開發,長江東南由孫吳開發。

東晉南遷長江三角洲與太湖平原地區開發,直到宋朝南遷長江中下遊才進入農業開發。

雲夢澤正式化澤為江漢平原】

房進想了想補充道:【雲夢澤不是單獨的湖,而是包含山地、丘陵、平原、湖泊、沼澤在內的多種地貌綜合體,其範圍非常廣】

秦始皇頭上緩緩升起一個問號:後人不知雲夢澤大小?

秦臣亦是麵麵相覷,難道雲夢澤在史書上僅留下名字?

不過...張蒼有些驚訝地望著糧食滿倉的揚州,不禁感歎:果然是滄海桑田,時世易變!

‘禹貢’論及天下土壤性狀時,將荊州(長江中遊)等列為下中,揚州更是下下之地,直到現在關中百姓仍稱南方為‘卑濕貧國’。

誰能想到今濕熱的南方到後世後,竟然成了糧倉呢?

【史學家根據長江文明遺址分布及史料佐證,春秋時期的雲夢澤包含湖北中南部:西起枝江,東到武漢及黃岡,北至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

它從秦漢起就開始逐漸被人類蠶食,直到南宋時期化為江漢平原。

經元代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成為華夏糧倉,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

房進麻利地貼出一組數據,慢吞吞道:

【從長江水患發生數可看出,越是開發得成熟,水患間隔越短,發生災難次數越多。

長江中下遊地區從漢代(公元前185年)到清末2096年中,共發生大洪災214次,平均10年一次。

唐代平均18年一次,宋朝和元朝平均五六年一次;明清時期4年一次;其水患十之七八都在荊江爆發,才有了‘萬裡長江,險在荊江’說法】

朱元璋&玄燁眼皮直跳:為啥老是朕大明/大清受災最嚴重?

【自民國起長江如脫韁的黃河,幾乎年年水患年年災。

民國六年起到新中國成立,38年間荊江地區被淹灌5次,漢中中下遊被洪水淹灌11次。最嚴重的當數民國20年長江全流域大水災,四川、湖北、湖南等八省200縣全遭到洪水破壞,武漢三鎮全淹,南京低窪處全被淹沒。

全國性洪水最嚴重在1931年,洪水曆時半年,波及十六省,武漢市積水4個月未能排出,南京全市泡在水中,僅江淮流域被淹死者就達26.5萬人。

至於全部損失及人口】

天幕語氣平直,平靜得讓人發顫:【無法統計】

【新中國成立後,長江全流域性洪水、地區性洪水輪番上演。

195

4年的洪水比1931還要嚴重,幸運的是新中國是有力量,解放軍同誌打頭陣,人數不夠咱們工人、機關乾部、店員、農民全部上前線防洪。()

防洪人數從10萬大軍增到14萬,再到20萬,最多時有30萬人在抗洪前線,僅武漢一地總參與抗洪者有80萬人】

¤本作者南漳提醒您最全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儘在[],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曆代人呆愣地看著天上模糊的黑白抗洪影像:

整個武漢全員動員,肆虐的洪水線上全是密密麻麻的人,他們看到男人、老人、女人、青年人奮力地挑土打夯,提高洪水防線。

人人抗洪並不稀奇,人到絕境時他們也能豁出命抗爭,讓他們難以置信的是武漢收到的物資:

吉林送去了草袋,湖北送木料,廣州等地送篾纜,上海運來鐵錨,太原提供蔬菜,四川大米...後世遭災八方支援,為什麼後世的官不貪?

那些縣太爺,朝堂上的大人物不要銀子嗎?

為什麼他們沒有遇上青天大老爺?

有青天大老爺在,他們也能忍苦咽痛,隻要有好官在就能重返家園!

【長江除了氣候變化外,用民國自己總結的話講是:森林濫伐,河渠失修造成的生態災難。

長江流域貫穿鄱陽湖、洞庭湖等大小湖泊,當湖泊受到淤泥堵塞時,不僅不能發揮蓄水調水作用,相反水溢四散形成洪澇。

若洪澇災害遇上長江上遊出現洪水,就會形成長江全流域洪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特大型洪水。

長江洪水發生時間一般下遊早於上遊,江南早於江北。

長江上遊乾流洪水主要發生時間為7—9月;

中下遊乾流因承泄上遊和中下遊支流的洪水,汛期為5—10月。

其他支流湖泊汛期分彆是:

汛期為4-8月的是:鄱陽湖水係、洞庭湖水係、清江;

汛期為5-8月的是:烏江;

汛期為6-9月的是:金沙江下段、四川盆地各水係;

汛期為7-10月的是:漢江】

武則天揉了揉額角,腦海下意識地跳出一後世用語:全年無休啊!

除11月到次年3月外,長江流域皆有汛期,難怪環境後遺症爆發時特大型洪水如此多。

她半闔眼眸,心裡想著種樹事宜,要如何種樹,又該種到哪裡?

【所以上世紀開展全國性退耕還林,是為了恢複家園植被,增加森林覆蓋率、改善土質進而影響氣候轉好】

天幕深深歎息:【但遇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時,咱們在天災麵前顯得非常渺小。

1998年長江災害bafu疊滿:

1:長江全流域發生大水;

2:乾支流遭遇洪峰疊加;

3:洪水水位高出曆史線;

4:洪峰連續出現,導致高水位持續時間長】

天幕沒有繼續講述,而是播放了一段模糊且彩色的視頻,總理親臨前線指揮,將軍帶隊衝鋒,無數軍人扛著沙包石料築造大堤。

無用,用車輛、貨船擋住堤壩缺口,還是無用,最後無數軍人以身作牆擋住洪水。

頭發花白的老者顫巍巍地問小吏:“他們真是當兵的?”

小吏心中煩悶,低聲吼道:“我怎麼知道是不是?”

他是人也有家小,誰不希望自己遭難時有人相救。

怎麼可能呢?

這年頭當兵的都是賊漢子,不刮家中錢就頂好了,怎麼會舍身當堤?

看著空中被水擊倒又艱難爬起來的後世兵,聽著後世百姓哭喊彆跳了,他恨恨地一抹臉嘟囔:“老子生在後世也敢堵堤!”

秦始皇倒吸一口冷氣:後世把百姓看到如此重要?

劉徹大笑:哈哈哈哈,不愧是冠我大漢之名,夠漢子!

李世民不可置信:幾十萬精兵以身堵堤,後世朝廷舍得?

朱元璋不解:後世不怕士卒不願嘯營?!

()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