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章 龍鳳豬組合14(2 / 2)

丞相婉轉迂回的話讓劉徹默言,殿內陷入凝重,這時霍去病突然開口:“天神展未來大漢困境,是為提醒我等切勿重走老路,為何你們卻篤定陛下會成為未來中的陛下?”

額...殿內眾臣瞬間回神,麵上出現赫然之色。

對於他的話汲黯公孫弘等人無法反駁,隻能在心底弱弱道:這不是被天幕所顯的未來唬住了嗎?

且按陛下性子,大漢軌跡與天幕定然相同。

這不得不提前諫言?

相比臣工的尷尬無錯,劉徹則將臉上陰霾一掃而光,拍腿大笑:“還是去病有看得清,大漢得天神庇佑,朕豈會走未來老路?”

況且天幕所說的屯田就很好嘛,還愣著乾什麼?

抄作業啊!

【兩次征西苑,基本達到漢武

帝的戰略目的,畢竟西域諸國都派了王子到長安作為人質,使漢家對西域諸國有了初步控製。

結果在這群質子中,樓蘭質子尉屠耆態度囂張,犯了漢朝律法,被嚴正的漢法官閹割成了太監。

後來樓蘭王死,要尉屠耆回國繼承王位,漢武帝瞅了瞅白麵無須的樓蘭質子,隻能捏著鼻子道:樓蘭質子朕愛之,不能送回去,爾等找其他人立國吧。

新樓蘭王死後,上任的國王是匈奴質子,樓蘭國脫離大漢,倒向匈奴】

年輕的朱棣像後世學生般,將漢書翻得嘩嘩作響,指著答案大叫道:“我找到了,征和元年,樓蘭王死,國人請漢質子欲立之...”

他地張大了眼,感歎道:“不愧是強漢,對犯法的他國質子說用刑就用刑。?[]?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大漢:我說刑,他就刑!

一旁的朱楨嘟起嘴不屑道:“強又有什麼用?漢朝還不是失了對樓蘭控製,閹質子對國家而言,得不償失。”

話還未完,頭就被人敲了一下,“哎喲”一聲抬頭發現竟是太子。

見他滿臉不服,朱標又用史書輕輕敲了他一下,挑眉道:“平日裡你甚愛讀書,怎麼不知道‘強漢’二字從何而來?”

連續被敲兩次朱楨抱頭不滿:“弟弟怎麼知道,要不太子說說?”

朱標卻輕笑地望向天幕:“細聽天幕解說”

【正好大宛戰事後,漢朝與匈奴的角力就移到西域,漢武帝邊派使者威懾樓蘭,邊與烏孫和親,斷匈奴右臂。

早在元狩年間,漢武帝便派張騫前往西域拉攏烏孫,並請烏孫使者往長安參觀,了解大漢強大,使兩國建立結交。

烏孫的最高領袖為昆莫,後又稱為昆彌,他的地盤東麵連接與匈奴,西北與康居相接,西與大宛相鄰,南與西域諸國相近。

它的位置在西域中很重要,人口有六十餘萬,是西域中的大國,其位置也很重要,進能挾製匈奴,退可以監視西域諸國。

並且烏孫騎兵戰術與匈奴敵對而不落下風。

所以漢武帝想要拉攏烏孫,使烏孫與匈奴為敵,對於大漢而言,是筆小投入大收獲劃算買賣。

特彆是在烏孫王以千匹馬為聘禮,想要迎娶大漢公主時,漢武帝將罪臣江都王的女兒劉細君為公主,遠嫁烏孫,成為史上首位留下姓名的和親公主。

在當時,烏孫的馬是僅次於大宛,大宛馬名為‘天馬’,烏孫馬被稱作‘西極’,這種馬骨骼粗實,皮毛厚密,耐性好,擅衝刺,成為漢朝騎兵的主要馬種。

當初漢武帝初得烏孫馬時,更賦詩‘西極天馬歌’一首,以表自己功德和對天馬的喜愛。

細君公主嫁於烏孫後,匈奴立即遣單於女兒,嫁給烏孫王獵驕靡為左夫人,以此削弱漢朝對烏孫的影響。

在烏孫的細君公主不太適應當地生活,於是發明‘阮’樂器,作歌表達對大漢思念:常思漢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待天幕暫歇間,李世民搖搖頭??[]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重新將史冊翻開,垂眸看向書中匈奴傳的記錄:烏孫與匈奴同俗,昆莫的王後分為左夫人和右夫人。

細君公主作為右夫人,其位置在匈奴之下,可以推出烏孫首尾兩端也,不過...

他抬起頭微微一笑:“西域小國,無自保之力,隻能輾轉漢匈兩國之間,倒也理解。”

一直認為漢武帝雖然有拓定邊疆之功,但疲弊國內,民眾難安,所獲無幾。

今從天幕視角中,他突然生出新感悟:皇帝為國家首腦,天下示範,天子做派影響到舉國風氣。

漢武帝打匈奴,滿臣上下以立功為榮,特彆是漢使,在諸國前強硬不軟弱,也是史上頭一份。

嗯…這種心氣大唐可以學學!

不過…他會不會如漢武帝舉國之力攻打突厥?

思索半晌,他搖搖頭:不會,他做不到為自己偉業不顧一切,無論誰阻礙了大漢,舉刀統統滅殺滅之舉。

想起天幕曾描述他是最接近君主論的人,李世民讚同地點點頭,又在心底補充一句:

幸好漢武帝其他時候情性鮮明,否則就完美符合,韓非子論著中的‘無情君主’。

【細君公主去世後,接任者是和親界的天花板——解憂公主。

她是七國之亂中的楚王戊的孫女,她嫁給烏孫王軍須靡不久,軍須靡去世,再次嫁給肥王翁歸靡,與匈奴公主對抗。

烏孫有‘收繼婚’製度,即:‘父兄死後,除生母外,其他妻子都被兒子\弟弟繼承’,與中原禮儀全然相反。

為了融入烏孫,她棄中原禮儀,食胡食,學胡語,裘衣革履,跨壯馬,和翁歸靡到各部落巡視。

並使烏孫開通大宛、康居和塔裡木城邦諸國的通商口岸,發展商業貿易,使烏孫上下有利可圖。

同時又讓她的女官馮嫽,也是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官,持漢節使者,驅車來往於西域諸侯國之間,宣揚漢家威嚴的同時,又提供漢家技術,被西域諸國尊稱為‘馮夫人’。

用一句話概括解憂公主在烏孫所做的事:對內與匈奴左夫人相爭,拉攏烏孫貴族,對外按撫西域諸國。

再與各方爭鬥中,還要保持漢家立場,與其說她是嫁到烏孫的公主,我更願意稱她為駐烏大使!

她雖是女子之身,不能在漢朝朝堂上一展所長,但她能用自己所長展現自己的價值,她的政績與其他漢使相比,豪不遜色。

解憂公主對西域諸國有了影響力後,她的次子萬年,成為莎車國國王;

三子大樂為烏孫左大將;

兩個女兒第史和素光,也分彆嫁給了龜茲國王和烏孫將軍。

西域曾經是匈奴的後花園,而解憂公主和馮夫人用她們的方式,成功撬開花園一角,讓烏孫偏向漢的同時,又年複一年地對西域行文化參透,讓他們傾慕漢家,也心向漢家。

在西域諸國中,龜茲漢化最深。

龜茲國內的衣服製度,宮室禮儀

,全部學習漢家。

即使西域諸國諷刺他效仿大漢是驢非驢,馬非馬,若龜茲王,是個騾也。

也擋不住龜茲國王絳賓對漢的向往。

他在位期間,親身入漢拜謁漢宣帝,被宣帝賜漢印和屬臣綬帶給他們夫妻。

會西域後不斷宣揚漢家天威,妥妥的漢家小迷弟】

見解憂所行種種,秦始皇眼含讚歎:“奇女子也!”

對於性情堅毅、聰慧過人的女子,他向來尊重,如宣太後、巴蜀清,而今又加上解憂公主。

唔...生女當如解憂公主,不知他的女兒中,有沒有解憂公主,能為他分憂?

他目光落在竹簡上,麵上墨字是他親手寫就:‘西大宛有苜蓿草,馬好之,乃牧草之王也!’

當下馬兒每日吃秋青草或是穀草(15斤),及三升豆料,若馬匹要上戰場,又要以未脫殼的粟米喂養,好增強馬力。

大秦有馬場存有九萬匹,平日裡的喂養支出,花費不少。

秦始皇擰起眉沉思,要不要為苜蓿草打西域?

過了半晌他苦笑著撐起頭:以現秦實力打西域,妄想罷了,還是先整平國內,再對付北境匈奴。

若不趁匈奴還未成勢,將其打入塵埃,難道要如漢武帝舉國之力打?

秦始皇輕輕抿了抿唇,抬眸掃過天幕,重新提筆記載天機。

他不是漢武帝,有曆代積蓄可揮霍,大秦火山,何時才能理清呢?

【解憂公主的所作所為,成為匈奴眼中釘,肉中刺,在漢宣帝二年時,匈奴屯兵車師準備討伐烏孫,並向烏孫提出無理要求:送解憂公主到匈奴,斷絕與漢聯係,否則舉兵相見。

這時的解憂公主,已經與翁歸靡下三男兩女,有了參與國政的能力。

一麵說服烏孫發兵抵抗,一麵去信大漢請求支援,最後漢烏大勝匈奴,西域諸國從此倒向大漢,大漢正式設西域都護,匈奴勢力退出西域,單於稱臣】

劉詢看著天幕稱讚解憂公主,嘴角亦微微揚起,解憂姑姑,漢家奇女子也,當年烏孫發五萬騎精兵,他則派田廣明率領四萬餘騎,從西河出塞;

範明友率領三萬餘騎從張掖出塞;

韓增率領三萬餘騎,從雲中出塞;

趙充國率領三萬餘騎,從酒泉出塞;

田順率領三萬餘騎兵,從五原出塞;

一共十六萬騎兵馬,對匈奴發起進攻,一舉將匈奴趕出西域。

讓匈奴喪失西域“百蠻大國”的地位,一舉敲定匈奴不能為漢境禍患。

再則,劉詢麵露微笑:朝廷雖然隻俘虜了匈奴單於父及嫂、大小王等四萬累贅,但是漢家也獲得匈奴馬、牛、羊、驢、蠹駝七十餘萬頭呀!

這些牲畜,漢家正缺呢,草原上的牛羊,長得就是強壯,拉車有力,味道也好!

滋溜!

不過...他微微抬起頭,眸中閃過思量,

新任烏孫王泥靡,與姑姑關係不好,有偏向匈奴之意...

他指尖一點一點地叩著案麵,得增派人手到西域,若姑姑需要才好隨時支援才是...

天幕不知自己表解憂功績,讓漢宣帝決定加大對西域軍備,避免了解憂公主設局殺狂王泥靡未果後,被漢使者揪著頭發打的慘事。

【西域因漢武帝對西域不計成本的投入,和解憂公主拉攏烏孫,馮夫人周旋於西域諸國之間的努力,成功將西域地獄副本打通。

從此曆任漢家在此基礎上,以文化、技術進行滲透,教西域如何治鐵,為西域開闊農業水利係統,和農業種植技術等。

如新疆的坎兒井,就是漢軍入西域後教授的技術。

把雪山上的水資源,通過深達20-120米的在下隧道引到水庫,覆蓋西域灌溉區,讓西域心生向漢,興起學漢字、說漢語之風。

甚至到了隋唐時期,西域諸國對華夏仍是心生向往。

而漢武帝對外強悍的作風,被代代漢家繼承,漢家上下憑借鐵血強硬的作風,將西域緊緊握在手中。

漢武帝時期:且鞮侯單於曰:漢天子我丈人也。

漢昭帝時期:漢使傅介子帶三十六出使西域,殺匈奴、斬樓蘭王安歸,另立漢樓蘭質子為王。

漢宣帝時期:正式設立西域護都府,擊破車師國,接降日逐王,徹底將西域三十六國納入大漢版圖。

漢元帝時期:陳湯千裡追匈奴,斬北匈奴單於首級而還。

漢成帝時期:烏孫包圍西域都護,朝廷不救,隻因一漢當五胡,即便漢軍刀弓不利,仍然可以一漢當三胡。

漢哀帝時期:匈奴並入漢朝,完成漢武帝的願望,稱臣。

漢明帝\漢章帝:向偶像致敬,班超也帶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收複西域部分國家,後收服西域五十多個國家,使西域再歸大漢。

漢和帝時期:竇憲出塞三千裡,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記功而還。從此‘勒石燕然’,成為自封狼居胥後,武將又一追求。

漢順帝時期:南匈奴背叛,遣使入西域,單於、左賢王等人自殺。

漢靈帝時期:西域於闐國攻拘彌,西域長史發兵破於闐重立拘彌國。

所以‘漢武帝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漢族’,乃是實至名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