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4 章 各行祖師abc(1 / 2)

趙頊(宋神宗)聽著天幕言語,神情莫測地掃過身後大臣,古騰堡印刷術是好,可惜不適合大宋。

當年真宗親寫‘書中自有千種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勸世人讀書,經過近百年時光,大宋為官者與盛唐官員相當(約3萬),而大宋國力卻不及大唐,冗官已是大宋拖累!

他半垂眼眸,現今京師設國子學、四門學、宗學等十門學科,僅太學學子便有三千一百餘人,還不論地方郡縣學子。

大宋,並不缺讀書人!

趙頊撥動手腕上的珠串,眉目冷淡:如今大宋雕版印刷術已能滿足眾多學子,根本不需要技術改進。

對朝廷而言,習經者愈多朝廷花費越沉,對國毫無用處!

並且...他雙目晦暗,不能助他改革的官員拿來有什麼用?

【一個行業想要發展,要麼國民離不開它,如造紙術、農耕技術等。

要麼它能帶動一片產業鏈發展,如絲綢、陶瓷等物。

咱們印刷術為什麼會落後那麼多?

除了東西方思維不同,造成社會背景不同外,最重要的是印刷工匠保障不了自己的生存!

古騰堡發明印刷術後,不僅自己開了工廠獲得財富,連圍繞在他身邊的出版商都得了利!

有利潤就能推動行定發展,那咱們工匠呢?】

沈括暗自思索:“工匠位卑,但在匠人在後人心中很受重視?”

想到先前的化學製作的炸彈,他頓時明白什麼是科技改變世界。

但...他心中憂愁,朝廷會重視工匠嗎?

而畢昇等匠人卻已經決定:後人敬重他們這些泥腿工匠,他們就不能給後人丟臉!

專研!

他們現在有寫工、刻工、印工及裝裱工,各節點分工明確,他們去找製墨人合作,肯定能研究製出油墨!

一定能把活字術產業鏈發展出來!

他們不比古騰堡差!

【宋明時期是印刷業發展高峰,但工匠卻沒吃到行業紅利。

萬曆時期刻工每百字約銀四分,要知道當時的僧人每日飯食要錢一分。

這點工資根本養活不了家小。

到清朝時最高級彆的印刷工是武英殿印刷匠。

以刻字工工資為例:每刻百字得銀八分,康熙時期熟練工每日約刻百字,收入八分。

與明朝相比,工資翻倍的結果…還是吃不上飯!

專業人士吃不飽飯,其行業就無從發展!

到嘉慶年間,刻工忍無可忍要求加工資,最後得百字飯補銀兩分,刻百字加一分。

加工資對印刷術發展有用嗎?

沒用!

因為刻字刻錯了要賠錢啊】

李世民沉思:大唐的工匠能養得起家小吃得起飯嗎?

他關心國家朝政,臣子家事,卻

從未正視過工匠群體,經過天幕數次講述,他已明白後世用科技推動行業發展,朝廷指引發展方向。

那他大唐有沒有可借鑒的地方?

他與房玄齡等人商議:養蠶術已傳至西方,但紙的技藝還在朝廷手中,他們可以造紙遠銷西方及阿拉伯島,為大唐賺取利潤,為貞觀後期改革做準備。

杜如晦沉吟幾息,提議道:“後人不是說阿拉伯書籍甚多嗎?咱們也可以吸取阿拉伯長處為後人改革做準備。”

他們無法掌控神跡講述內容,既然如此不如由朝廷出麵引導民間走向,使各業不脫離朝廷管控。

天幕好奇道:【不知道刻字工有沒有乾活一月倒賠錢的事例發生?

真有的話就是黑色幽默了!

那南方印刷匠呢?

最高級彆的武英殿工匠都養不活家小,更彆提南方!

南方印刷工匠技能專業,但被他們當做副業乾,主業還是地裡刨食!

無論南北工匠,他們都養不活自己!

更何況在大清乾印刷匠還挺危險!

畢竟大清文字獄牽連太廣了!】

民間

聽到天幕為自己說話,各業匠人抹著眼淚:辛苦整年填不飽肚子,他們苦啊!

刻字工柳娘放下刻刀摸了把眼角,強笑道:“原以為仙人講的都是大人物,沒想到還關係咱們呢?□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滿臉皺紋的印刷工接話:“人家是仙人,肯定跟那些大老爺不一樣?”

先前說的黃道婆不就是布衣?

後世還有童養媳做到少將的李貞將軍,也是貧苦人啊!

他們聽著仙人親切的話語,眼眸儘是羨慕:後世好啊!有飯吃能得尊重,不知道他們死後能不能投胎後世?

【哪怕印刷匠不識字,不管被迫還是無意參與,一樣被殺!

康熙時期蘇州書坊的工匠王雲蛟、湯達浦等七十幾號印刷匠,因書坊印製明史被判淩遲處死!

刻字匠行刑前大哭:我上有年邁老母,下有妻子,我死妻可改嫁,誰又能養我老母呢?

在生死麵前,誰還顧得上行業技術發展?

並且大清的識字率不超20%,明朝大約有六十萬秀才,清朝多少?

46萬人!

清朝印刷業從本質上就在倒退無發展!】

朱元璋臉色頓變:等等!刻明史被淩遲?

後朝修前朝史書已成慣例,以示自己得國之正。

朝廷有寫史記,地方記縣誌,民間私記史者,隻要不犯朝廷忌諱即可言書。

而大清卻斬民間寫史者,為什麼?

朱元璋麵色難看,負手沉思:難道大清得國有問題?

還是說他大明太得人心,人人想複明?

思索半晌還是不得要領,氣悶道:“這小妮子說話藏半截,一點都不亮堂!”

朱標無奈:“後人在講印刷術!”

被反

駁的朱元璋振振有詞:“不能跑題嗎?她那麼喜歡跑題為何不跑大明?”

站在角落的朱棣一時嘴賤:“後人她不。”

本就憋屈的朱元璋聽聞大怒,脫鞋砸了過去;“我打你這個鱉孫!”

天幕輕歎:【明朝萬曆十八年時,西方印刷術就通過天主教會傳入大明,但明人不懂西洋文字,對西方印刷技術並未在意。

到清朝時皇家已正式接觸到西方印刷術,用銅做印版用於刻印地圖及圖畫。

如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刻印的避暑山莊圖,用的就是西洋技術,其中墨水是專門調配的硝酸水。

此刻一出受到康熙讚賞,但使用範圍還是局限於宮廷,對民間影響甚微。

讓民間接受並興起的是石印技術,是道光年間傳教士為了傳教,把此技術引進國內。

為了更好地印刷福音書,傳教士們在廣州發展出兩個石印所】

【石印法是匈帝國人費爾特發明,他利用油水不調和的特性,把特製藥墨書字寫於石上,待其微乾時,用紙壓之即成。

石版初次成本比較高,印前還需要做濕石、為石清潔等繁複的準備工作。

但它與雕版相比,石刻省時省力印製方便,筆畫清楚便於印刷各類文字,在小本印刷中成本最低,被清人稱為‘吃墨石’。

石印技術在五十年後的光緒時期得到普及,在1905年時發展得最為鼎盛,那西方呢?】

杜甫想起廉價的棉花,看到後世低廉的書籍,忍不住讚歎:“工業化真好,價廉物美,人人皆可享得。”

他遠祖是西漢杜周,祖父杜審言是西晉名將杜預後裔,是累世的官宦人家。

所以他能讀書識字,習得經緯之才。

工業化要用鐵,鐵受朝廷管製難以得到,不知天幕講的石印技術,他大唐能否製出。

杜甫放下酒杯輕歎:若大唐人人能讀書就好了!

天幕語氣無奈:【西方印刷業步子邁得更大!

1886年美籍德人麥根泰勒發明了鑄排機,也叫賚諾鑄排機。

它將排版與鑄字合二為一,是標準的工業化自動鑄字排版機,它可以自動設置間距,每次可一次性鑄排一整行鉛字。

工人每小時能檢排五千到七千個字母符號,完全拋棄了古騰堡的半手工操作,進入量產化排版印刷。

賚諾鑄排機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它讓印刷書籍來得更快更便捷,用此機器半月就能出版一本數百頁書籍。

書籍報刊價格下降到工人也能購買。

最重要的是西方報紙得到大力發展,讓世界信息流暢於民眾,讓科技文化傳播得更加廣泛,讓科學技術蓬勃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說印刷術是進步之母,國家盛衰關鍵的原因】

劉徹神情不悅:“後世還在手工印刷,西方就變成機械了?”

差距也太大了!

天幕

曾放過棉花機械的影像,他知道機械造物的恐怖能力,相當於一無甲無馬的漢軍與匈奴對抗,漢軍打得過才怪!

汲黯望著天幕輕歎,大漢都在摸索變化改革之路,怎麼後世倒比不上他大漢呢?

【西方出現機械自動排版機,而國內還是人工石印,打得過嗎?

打不過啊!】

【在鴉片戰爭後,西方對如何印刷中文進行了研究。

約1834年左右,法國活字專家勒格朗在華夏留學生的幫助下,采用拚合字來解決漢字問題。

為了減少字模,他把字偏旁給拆分,如碗拆為石和宛,刻出一千一百個基本漢字模型,和二百十四個偏旁,這樣就能節約數千個字模,利用基本漢字和偏旁就能組成兩萬兩千七十一個漢字。

為了讓排字工人快速拚合字體,他用偏旁部首給漢字分類時,采用了字母數碼標記。

他的分類方法到現在還在用,最明顯的就是字典查詢法】

西夏

刻字司工匠聽到漢字拆分一愣,他們是不是也可以拆分西夏文字?

隻是…刻字司長官犯了難,西夏文字結合了藏文、漢文以及回鶻文特點,其複雜程度比漢文還難。

該怎麼分?

他拿起一本漢文,很容易分解出漢字的偏旁部首,在心裡稍稍規範一下,就可以組成基本的字體部件,與單字組合。

刻字司長官摩挲著書上墨字沉思,他是漢人習的是儒家經典,而今西夏文複雜難排,不如…上報朝廷改為漢字?

【經過他的分類法,工人隻需要認字母數碼,就能印刷中文聖經,孔子老子等著作。

1844年燈塔國戴爾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字體等缺點改進,並增加了活字字模,在當時算很大的進步。

但它是成本抵不過石印,技術流傳於曼穀、香港澳門等地,後來搬到寧波和上海,其印刷範圍也局限於傳教經文,及部分經典文著】

【隨著賚諾鑄排機在西方的普及,國內愛國人士想要改變印刷業,追上西方文化傳播腳步。

30年代林語堂先生花費12萬美元研製出的中文打字機(叫明快打字機),功能根本比不上西方鑄排機。

操作複雜功能少,根本無法推廣。

至於為什麼後續沒有繼續改善?】

天幕幾乎喊出了聲:【12萬美元啊!幾乎讓林語堂破產!

要知道現在燈塔國的初中老師年薪不過五六萬啊!】

武則天看著天幕上展出的圖像,一個大頭小兒張大嘴大喊:30年代的12萬美元,老值錢了!

忍不住挑眉:後世朝廷國威何在?竟然要民間散儘家財研製機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