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4 章 各行祖師za(2 / 2)

【總結下來,鄭國渠的主要建築由石頭堰壩接水——水渠渠體——七個蓄水坑——水渠中部連接當地水係——渠尾接洛水組成。

工程完工後,關中成為沃土,秦國得以富強卒並諸侯!】

【可惜百年後鄭國渠因沙石嚴重淤積,把進水口堵塞導致河床升高,水渠不再有導流功能。

但曆代所建造的水渠思路與鄭國渠相同,都是引涇水灌溉關中,且建都是沿用舊渠改為新渠。

如唐二白渠在鄭國渠上穿渠,唐三白渠在漢二百渠基礎上演變而來…總之就是一個大型套娃現場,曆代在前人基礎上不斷翻成新渠。

宋代豐利渠套唐渠、元代王禦史渠套宋渠…明代廣惠渠(虛名,豆腐渣工程)和通濟渠、清代龍洞渠套明廣惠渠】

還沒吃上豆腐的劉徹好奇:何為豆腐渣工程?

【在原有水渠基礎上建設,更能節省費用工時,是曆代甚至現在乾工程首選方案。

民間戰時危機之時,陝西省水利局局長想要恢複鄭國渠和白公渠的灌溉工程,改善當地接踵不斷的災害環境,誠邀水利專家李儀祉先生統籌設計。

經勘測後工程方案有甲乙兩種,甲灌溉規模為420萬畝,乙灌溉規模為140畝,最後選擇乙方案,縮短渠距用土法人力建造,為何?

沒錢啊!

從勘測完成到水渠開工,其間空白五年未建,為何?

還是因為錢,1925年華夏正處於風雨縹緲之際,哪裡還有錢修建地方水利工程呢?

就連當初勘測費用還是北平華洋義賑總會捐助,才勉強完成水渠設計。

直到民國結束軍閥割據局麵(1930年),總長11.23公裡的涇惠渠才開工,工程分兩期完成曆時五年完工】

民間閒漢低頭嘀咕:“後朝怎麼還比不上唐代縣令?”

人家縣令帶人都挖了七十裡,後世修挖11公裡還要五年?

【但是】天幕嗓音顫抖:【但是完成得太晚了,1925年完成水渠工程設計工作,如果當時有錢能動工,那麼1929年西安或許會少死些人。

1929年陝西關中大旱、瘟疫、蝗災齊發,三年糧食顆粒無收,關中五百萬人喪命,家家絕戶,人人逃荒】

朱樉嗤笑:“後人蠢得

可笑,一條水渠能頂個什麼用?”

話還未落音,就見朱元璋瞪了他一眼,嚇他立馬噤了音不敢再言。

朱元璋冷哼:“什麼天真?後人這是赤子之心!”

他雖嫌棄後人語言不莊重,但心裡有百姓的人能差到哪去?

朱元璋暗罵:他娘的,又是旱又是蝗蟲又是瘟疫,跟他當年遭遇一樣,三年六絕,這樣的災患哪裡是一條水渠就能解決的?

後人沒受過苦,不知道流離失所、遍地餓殍慘象,那慘況不是泡在蜜罐裡的後人能想象的。

他經受那樣的苦,知道500萬條命代表著什麼?

‘莊稼就像炭火烤,遍地不見綠苗苗,二三月餓死裝棺材,五六月餓死沒人埋’,當時哀歌印在他腦子裡,終生難忘!

他家因災禍死了個七八,家中窮到連棺材都湊不出,隻能用白布裹了父母下葬。

到後來更多的人連個白布都湊不齊,隻能胡亂挖坑埋葬,再後來屍體沒人埋!

他用力眨眨眼,逼退眸中水汽忍不住罵了句:上天不眼長,狗日的貪官不做人!

吳曉思稍稍穩定了下情緒,繼續道:【治水技術複雜類:蓄水池類堰壩:

水渠升級後就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道,及各類水庫等組成的大型工程係統,每種工程係統側重各有不同,如都江堰、它山堰等】

【如果我們視角拉到全球,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北緯30℃兩側的陸地大多處於乾熱少雨的氣候,如:北非大沙漠、埃及金字塔等等,但同是北緯30℃兩側的成都氣候卻截然相反。

氣候溫潤、宜居之都...都是成都的代言詞,這一切的原因就在於都江堰,它把‘澤國’、‘赤盆’的成都平原改為天府之國。

而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人是誰?

李冰!

都江堰是世界級的水利工程,但李冰存在的相關事跡,僅比漢朝丁緩略好一點,能在地方縣誌資料中找到零星半點。

‘史記·河渠書’中對他的記載隻有:‘蜀守冰鑿離碓,辟沫水之害...’

其中句述對冰鑿離碓無時間記載、無身份說明,且‘守’在古時典籍中有‘國君’之意,因此此句可以理解為:蜀國國君冰,為民除水利之害。

按其意李冰與秦便無關係,再則秦滅蜀後,秦史記載的蜀地官員有通、壯、綰、輝等人名,唯獨沒有李冰記錄,所以李冰的出身及平生事跡皆是謎團。

正因這些謎團未解,蜀人與秦人對李冰的歸屬還展開了搶人大賽:

蜀人認為:秦人懂什麼水利?他們是‘牧犢兒L’(秦國外號),長在西北隻會放牧不會修水,怎麼能亂說川主是秦人呢?

證據?

李冰真是秦人,修鄭國渠為何不啟用李冰或者李二郎,而要用心懷叵測的韓國人鄭國?

並且在秦國正史中多見鄭國渠、長城記載,而都江堰卻隻有零星消息,李冰更是書中無名!

鄭國

給秦人挖了一條水渠,秦朝就以其命名為鄭國渠,那李冰呢?

都江堰規模不如鄭國渠?李冰功績不大?秦廷隻字不提,豈不說明李冰不是秦人,是蜀國亡臣,是咱們蜀人!

秦人:嗬嗬~】

秦始皇額角青筋直跳:什麼叫不啟用李冰?

李冰在他曾大父時就已去世,他要怎麼啟用?

群臣亦是憤然,馮去疾高聲斥道:“誰說我等未記下李冰之功?明明...”

話剛過半句,他如同一隻被人掐住脖子的雞,再也說不下去。

後人為什麼沒見到記錄?

項羽一把火燒了鹹陽宮,毀了大秦基業!

基業都不存,何況一郡守記載呢?

【因此蜀人非常有理由相信:李冰是古蜀國望帝(杜鵑啼血的主人翁)杜宇的後代,杜宇見蜀地有水患,命人開通玉壘山,以除水害。

為緬懷和敬仰他,巴蜀民眾尊杜宇為‘杜主’,農時祭祀‘杜主’。

又因李冰興鹽池水利,有大功德於蜀,巴蜀人又奉祀李冰為‘川主’,更在都江堰旁修建‘二王廟’(原是望帝祠),紀念李冰父子治水之功。

又因傾李冰事跡,當時巴蜀一帶多為男嬰取名‘冰’,劉冰、吳冰、李冰…隻為沾慕李冰神氣,讓自家孩子健壯成長。

每到春灌時會舉辦大型祭祀會,以供奉李冰父子,後來此祭祀會轉為放水節,又因祭祀活動在清明時節又稱清明放水節,直到現在都江堰放水節仍是每年舉辦】

朱棣聽著歲修二字,臉上浮出明顯的嘲諷:大宋立國以來,凡功及名民生者,皆增人祀典以示皇恩。

趙太祖封李冰為‘廣濟王’,將其納入國家官祭,可偏偏這官祭成了當地駐軍官員斂財利器。

歲修祭祀,嘴上說得好聽,祭祀一次要宰殺5萬頭羊,這些羊錢誰給?

百姓湊錢!

除了賣羊錢外,還要繳稅!

買羊收稅,宰羊亦要收稅,歲修祭祀一次,蜀地永康軍就賺三份錢!

他闔閉的眼微張:不知後世是否利用放水節行斂財之舉?

【李冰的出身、事跡經過出土資料及曆史考證後才定錘確認。

李冰是昭襄王時期第二任蜀中太守,在朝廷支持下,才有人力物力修建都江堰。

因為都江堰的體量完全超出地方承受能力,這樣的大工程無國家支持,是達不到‘堰開成都兩江,溉田萬項’的規模。

在朝廷支持下,才用時二十年修建完都江堰,而修建之法直到現在對咱們仍有啟示意義】

秦始皇及群臣:後人雖澄清事實,但他們並不覺得高興!

【觀華夏地脈走勢,讓水患都有一個共同點:上遊水流湍急,裹挾大量沙石席卷地勢平穩的中下遊時,水流就會得到減緩,所帶的沙石就會淤塞河道,洪水就會泛濫成災。

岷江也是如此,岷江一帶的山石地質是

經水滴成鐘乳石的碳酸岩,其岩石體質非常脆弱。

而其他山體如玉壘山亦是沙礫石塊堆積而成,這樣的山體土質遇到雨季洪水,很容易衝垮堤壩淹沒農田,造成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沒。

想要治水就必須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設計水利,李冰父子采取‘引水灌田,分洪減災’再進行細分治理。

把治理過程用舉例說明,那就是:

把一根水管比作岷江,當水量巨大即將衝破水管時,李冰父子把岷江水管拆為兩根(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又在水管上安上水龍頭(寶瓶口),用來調節江水流量,枯水時攔水保證灌溉、航運,豐水時再放水排沙。

當管道內有沉澱物時(沙石),便著人加以清除(清除河床名為鳳棲窩),為了日後淤積能辨水位範圍,又‘埋石馬’作為標記.

所以李冰的治水要訣總結起來,有六字:深淘灘,低作堰。

後來曆代經過複發遣意,到光緒年間,已擴展成一段治水三字經。

深淘灘,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歲勤修,預防患,遵舊製,勿擅變】

天幕再次展出的影響,正是後世都江堰景象,蜀中百姓仔細看著天上熟悉的都江堰,忍不住對比起來:“樹真多,岷江兩岸青山綠水,看著真漂亮。”

與現在光禿禿的都江堰相比,他們幾乎認不出這是川主所建的堤壩。

有好事者立馬大聲顯擺道:“要種樹,種樹能防洪!”

旁人:要你說?

讓曆代君臣訝異的是,後似乎把養殖、林果等產業與都江堰連接在一起,以此盈利…那他們能否借鑒仿造?

而更多的治水官員,如元朝郭守敬卻敏銳地捕捉到,天幕泄出的曆代治水要訣:逢正抽心,遇彎截角,四六分水,二八排沙,立馬低頭細思起來。

四六分水,二八排沙…

【都江堰在華夏乃至世界曆史上都很特殊,與它同名的世界水利工程,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渠、阿基拉大壩、羅馬帝國灌渠等大型水利工程,不是廢棄就是湮滅曆史黃沙之中。

隻有都江堰還持續發揮它的防洪灌溉水運作用,曆經兩千多年仍不減其生命力。

追溯到底是因為都江堰傳承下了歲修製度!

翻譯成現代話講:每年有計劃地對工程進行維修和養護!

都江堰歲修時間為:冬春之際;

歲修機構為:郡縣都水機構主管統籌職責;

地方衙門的堰官機構,專職日常管理,以及乾活的服役百姓;

歲修流程:霜降節祀神下榪槎(閉水三腳架)——截斷外江河水——小雪淘挖河床排外江沙礫——至立春外江穿淘結束;

通外江河水,轉截斷內江河水——淘挖內江河床——次年三月清明節歲修結束;

把歲修製度沿為慣例的是誰?

三國諸葛丞相!】

秦始皇:諸葛亮之才竟能讓天幕數次提及?

劉徹:朕有丞相一職空位以待,不知諸葛…

李世民:朕傾心丞相已久…

朱元璋:人家是蜀漢丞相,不是漢唐丞相,醒醒!

【都江堰地區流傳著一句話:開堰之功在李冰,護堰之功在諸葛亮。

諸葛亮在準備北伐曹魏時,特意下令護堰保農:

1.專設都江堰管理官員——‘堰官’。

2.為堰官特配一千二百名‘征丁’,用來護堰巡堰;

3.明確堰官和征丁責任,既是維護修繕堤堰,也是保護堤堰。

此製度被曆代效仿,讓都江堰歲修製度得到逐步完善,到宋代明確規定歲修成為常例,於是代代相傳直到現在,如今最近的一次大修是2013年,離下次大修已是不遠】

【都江堰並不是一勞永逸的水利工程,而是靠曆代人的不斷維護才得以運行至今。

如今江堰二王廟裡,就立有十位曆代護堰有功的曆史人物塑像:文諸葛亮、文翁、李嚴...供人們瞻仰紀念,並在放水節祀之】

三國.蜀國

張飛等人儘皆恭喜丞相:“賀喜丞相偉業永存,受百姓愛戴!”

劉備眼色卻是黯然,丞相北上伐曹魏,要麼大漢國力加強,抗曹魏不懼下風;要麼...北上是為了消耗曹魏實力,不讓其休養生息,為大漢爭得生存空間。

大漢北上是前者還好,若是後則...思想天幕先前渠出的隻言片語,劉備心緒沉重,難道他大漢真不能出蜀嗎?

而諸葛亮心底卻是歎息:大漢還是未能克複中原啊!

不知道大漢在天幕的加持下,他們能否爭得一絲結束亂世的機會?

【浙江寧波的它山堰與都江堰設計又有不同,它山堰是華夏水利工程中首個重力型攔河滾水壩

其原因就是它對水利工程的需求不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