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5 章 各行祖師ax(2 / 2)

隻是北渠渠體很短,僅兩公裡餘,曆代航運更多的是南渠長約33公裡。

除了兩渠外,靈渠的主體工程有大小天平、陡門、鏵嘴、秦堤及泄水天平。

靈渠讓人驚豔的構想有兩處:

陡門和天平壩

陡門:它何時修築尚無定論,文獻中最早的記載出現於唐朝,它就是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運河船閘。

河運上的陡門(也叫‘鬥門’)是為了解決船隻航行問題。

它把水分段如同階梯儲存起來,當船隻通往上遊時則先關閉後閘,再開啟前閘讓水流平,讓船隻通過。

船隻往下遊通行時:則先開啟前閘讓水流平,再關閉後閘讓船隻通行,這樣就能解決枯水期航行問題】

【最奇特的是靈渠天平壩:集攔水、泄洪、自動調節水位的功能三合一。

能排上遊多餘的河水可漫過天平壩,排入海洋河故道不給下遊帶來洪水威脅。

又能使渠水位長年保持在1.5—1.8米的高度。

相當於靈渠大壩如同一杆秤,說稱二兩決不稱三兩。

正因為‘稱水高下,恰如其分’,所以把靈渠大壩稱為‘天平’。

其中原理直至20世紀80年代咱們打開大壩時維修時才發現,秦人把鬆木以縱橫交錯的排叉式方法,夯實地插放在壩底,其四圍鋪巨型條石,最後用鐵將其鑄牢形成整體,達到‘通三江、貫五嶺’的巨大效果】

桂州刺史魚孟威站在靈渠壩前,撚須為神跡補充:“大壩下遊須用條石片豎嵌砌,塊塊相疊形如魚鱗,讓坡麵不平,才能減阻河水下泄,不讓洪水衝擊壩體。”

他蹲下身手漫過黃色河水,指尖帶出幾粒沙礫輕歎:“自古以來治洪就因河水中黃沙泥土過多,對地勢造成衝擊。”

而靈渠大壩的魚鱗麵在減緩河水時,也讓洪流帶來的泥沙沉積在石縫中,起到加固大壩的作用。

秦人設思實在妙想!

現在靈渠提防儘壞,江流且潰,讓桂人多苦,而今桂府公庫難以支撐修壩耗費。

但是家中有子生病,豈能因為家貧不救?

所以這些日子他都在為籌集治渠經費而奔波。

天幕打趣了句:【靈渠與都江堰、鄭國渠、它山堰被認定為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除它山堰為唐朝水利外,其他都是老秦人擼起袖子造出來的水利工程。

如果有時空通道,我希望請秦人來監工建造,給錢的那種。

以秦朝的認真勁,肯定不存在豆腐渣工程】

秦始皇嘴角一抽:朕真能到後世,朕不介意遣黔首為爾等服役。

至於...後人說的錢財,朝廷自不貪那點小錢。

對天幕的提議,秦始皇乃至朝臣很淡然,他們知曉後人隻是說笑,但秦民卻是真心期盼自己能到仙人處乾活。

有錢拿啊!

大秦越大他們的日子越不好過,要不是最近陛下開了‘玄生大會’,頒布一係列利民法令,還減免各類賦稅,未來生活還有期望。

否則在得知秦後有漢有唐的朝代時,他們就跟著六國反秦了!

現在聽到‘靈渠’由大秦建造,百姓紛紛苦起臉,祈禱自己千萬彆被朝廷通知服役修河。

修河建渠是要死人的!

【在水渠、蓄水類工程中,百姓對此抵觸並不會太大,因為他們修建成功後自己也能受益。

但運河類的水利工程,對百姓而言是從心底抗拒的徭役,因為修河建壩從來不是一個好差事。

以靈渠為例:靈渠渠道工程艱巨而複雜,南渠修建不僅要劈開阻路山崖,遇到山石拔高處無路可繞時,隻能從高山處劈出河道。

在古時無機械、無炸藥的情況下,全靠雙手和簡單器具開鑿,其艱巨程度可想而知。

即使換到現在,我們有各項機器相助,辛苦乾活時仍要罵幾句發泄發泄,更何況古時呢?】

民間百姓:仙人說得對,咱們還得自帶乾糧趕路,苦啊!

【縱觀靈渠史載的24次維護中,僅一次維護時達到百姓官府俱歡喜,為何?】

不等天下人猜測原因,天幕直徑給出答案:

【人家魚孟威給錢啊!

唐懿宗時期桂州刺史魚孟威想要修繕靈渠,主要考慮兩點:

1.不能大肆動用正賦消耗府庫錢財;

2.為能役窮人傷和氣;

所以他以‘約工費,積刀布’的方式來籌集款項,以軍隊修繕為主力,再用錢雇傭百姓做勞力。

在修繕選材上他聽從劉君素的建議,放棄竹片碎石頭等物,選用巨石、堅木對靈渠進行全麵疏浚。

同時又新增十六座陡門,讓靈渠煥然一新,把船隻不能行的河道改為百斛大舸來往無滯】

魚孟威沒想到自己末名竟被仙跡提及,更沒想到還有意外收獲。

劉素君?

他默默地念著三字,憶起他是位級彆不高的官吏‘末效’。

末效啊,魚孟威沉沉地歎口氣,應該是本地戍卒,而不是他地服役者。

他得讓人請來好生商討如何治理靈渠才是。

去歲他才到任不久,已戍防桂州三年的戍卒想要還鄉與家人團聚。

卻被徐、泗觀察使崔彥以軍帑空虛發不出軍費,讓戍卒再留一年。

消息傳出戍兵震怒,軍校趙可立等人率軍發難,殺都將北上還鄉州官不能擋。

史稱‘桂林戍兵起義’。

【魚孟威的翻修工程總耗費五百三十餘萬錢,在眾維修數中已是大額花費。

但對比百舸爭流的航道,並兼帶的灌溉排洪等效果,其性價比以是超高。

對於兩岸百姓而言,靈渠通暢就少了拉船徭役,並且來往商船通行總要吃喝,自己家也能有些進項。

可不是皆歡喜?

像那種既不能給錢,還不管老百姓死活使勁崔的,不僅當時百姓罵,到現在咱們也罵!

你說是吧隋煬帝!】!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