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0 章 宋朝3(2 / 2)

你契丹占我燕雲十六州不就是為了錢嘛,錢就是江山,江山就是錢,朕懂!

朕設個封椿庫,每天往裡麵存錢,從朕開始每任帝王都躬行節儉,比如帝王嬪妃的衣裳要進行換洗,不能穿過即扔,這樣浪費。

至於臣子委婉勸解朕的話:陛下你這樣沒帝王威嚴?

怎麼沒威嚴啦?朕在家就是這麼穿的,有問題嗎?

沒問題!

與其勸朕還不如多給朝廷掙點錢,讓朕存夠了錢就用錢買地盤,不讓百姓花錢流血。

要是契丹不乾?

那朕就用這錢招募士卒,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朕相信五代驍勇牙兵找找還是能找出來的】

秦始皇&劉徹&李世民瞪大了眼:還能有這操作?

這....這宋太祖還挺可愛啊!

趙匡胤黑胖有臉上開始出現紅色,瞥過憋笑的群臣忍不住辯解:“朕有此意但絕非兒童戲耍之話。”

後人調換了語術,什麼朕懂,什麼要求臣子多掙錢,朕沒有,朕不是...朕很正經有威嚴!

天幕汙蔑朕!

【趙匡胤對外儘量不以流血方式定江山,對內也是首選和平手段集權,如杯酒釋兵權,但矛盾的是沒有清洗過的政權,很難建起強硬的帝王威嚴。

趙匡胤黃袍加身好處是順利開局,壞處是前朝甚至南方諸國的文武官員,都被他以高官厚祿許之,造成結果:軍隊朝廷派係林立!

即使有他壓製各方也很難合力,更不用說集中力量對外禦敵對內建設。

終其原因除五代舊風外,還因北宋朝廷隊伍沒經過鐵打成不了一塊,缺少自己的鐵杆力量仗身四方!

論單人武力值趙匡胤在曆代帝王中當屬帝王之冠!

他的太祖長拳、遊龍棍法到現在都還有傳承,但他建起的軍

功卻不能全麵壓製後周所有將領。

柴榮南征北伐時,每一戰役趙匡胤都有參加,並且每仗都立下不俗之功,這些軍功作為將軍很耀眼,但作為開國皇帝就差點威望】

?想看南漳寫的《秦皇漢武看我校曆史作業評選》第 150 章 宋朝3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朱棣心中微微不服氣,他驅韃子立大明之威,又封狼居胥,難道自己武功還不如他宋黑胖?

【趙匡胤能上位是因他結義的十兄弟鼎力助之。

而這十兄弟也是屬於禁軍係統,比如王審琦任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韓重贇任殿前司控鶴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把禁軍放到五代兵種範圍,就是五代中最容易噬將的牙兵,但這塊牙兵也不是全屬於他,這也是為何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全國禁軍給招進京師的原因之一】

三國.蜀

諸葛亮對劉禪道:“你可明白後人講述?”

劉禪坐得板板正正,神情肅穆地點點頭,天幕講得直白通俗,他一聽就知:“後人的意思是說他在杯酒釋兵權之前,要先把驍勇士卒收為麾下,強壯自身力量後以溫和之姿取得權柄?”

不管宋太祖黃袍加身下的弊端,但他能將宋朝傳承下去,也能表示其手段之高明,其細節處該夠他反複思索學習。

諸葛亮欣慰地點點頭,孺子可教也,同時心中亦在想:或者是後人講得淺顯易懂,所以太子才學得認真,下次講課時他要不要講得再直白點?

【因朝廷力量不夠鎮壓蛇鬼牛神,即使趙匡胤兵不血刃地完成政權交替,但麵對五代舊習時,他也會感到棘手。

後蜀滅亡後,宋將亦是同樣大肆劫掠,宋軍軍校行‘割民妻乳而殺之’的不法之事,趙匡胤想斬此軍校於陣前,但左右近臣全都‘營救頗切’,力保其軍校不死。

這種情況趙匡胤能怎麼辦?

隻能當眾流淚言我等吊伐興師,與婦人何關,何至於如此殘忍才將其懲之。

出現這種結局一是五代武將風氣難改,二是其帝王威嚴建設並不完全成功,手中少了強硬力量。

所以舊時五代遺傳風氣直接激起全川嘩變,讓‘十四萬人無一是男兒’的蜀軍直接降而複叛,宋不得不重新鎮壓蜀軍。

對外如此那對內呢?

同樣難搞!

宋朝政治製度在唐以來的原有基礎上添柱塗改,有變動沒建樹。

就拿開國上下分蛋糕之事舉例】

趙光義對天幕講述很是不滿,如果天幕未降臨此時他應率軍北征遼國,破北漢拿下燕雲十六州。

現在天幕的講述完全是打壓自身氣勢,豈能容後人如此放肆,當下就反駁天幕:“一派胡言!太祖登基之時內存割據不法勢力,外有契丹侵擾,其形勢之嚴峻豈是你黃口小兒能道出的?

昔年太祖累經整頓各地軍卒,束以軍法禁之,但兵卒驕橫恣肆,貪婪不法之惡習仍舊未去,如此種種豈能短時能解決?”

大理少卿呂端等臣亦是讚同:後人對五代十國

了解過於淺顯,各國帝王雖多但兵勢卻盤根錯節,想要廢除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後人所言未免太過苛刻。

寇準氣得胡須發顫:“太祖率軍回開封時,與眾人約法三章:對後周太後幼帝不得驚犯,對後周公卿不得侵淩,對朝市百姓不得掠奪,違命者族誅!”

僅此三章也足夠彰顯太祖之仁德,我宋也以仁治天下,後人竟嫌太祖未對後周公卿進行血洗,實在太過殘暴。

實在是荒謬!

【因為宋是上層軍事政治變動,社會階級沒有經曆過衝擊,加上朝廷對各方的厚待,所以宋廷沒有機會掌握無主荒地,也沒有多餘田地對民眾進行分田。

像曹魏、北魏、隋唐開國都分田製來提高國家自耕民擁有率,儘可能地擴大自耕民來確保朝廷稅收來源的同時,也是為自己朝代收攏人心。

但宋不行,天子換人做但是地還是老爺們地的地,無地百姓還是無地百姓。

宋廷宋著急嗎?

不急,因為朝稅收來自唐後期的兩稅法,按土地收稅,土地越多稅收越多。

所以這也是宋廷不立田製,不抑兼並的原因之一】

李世民瞅著天幕上寫的‘立不了也仰不了’幾字,抬手揉了揉太陽穴,難怪後人說唐宋變革唐宋變革。

宋朝種種跟唐之前全然不同。

不對,他心中一激,宋承五代,五代續唐末。

唐末…李世民捂著頭,他作為太宗操心唐末事誼有用嗎?

不管唐末?他忍不住啊!

管唐末?他管不了啊!

【同時為了收足稅,宋承五代各種稅收於一身,如羽毛皮革等物的雜變之賦,以及不管你要地沒地都要繳的人丁稅等等。

朝廷為收更多稅錢,讓民眾養家糊口開始鼓勵各行發展商業,不發展不行,不然國家怎麼解決那麼多無地民眾的就業問題?】

天幕感歎:【北宋初各地藩鎮林立的局麵,與我們建國後的環境有幾分相似,我們建國後直接剿匪三年,殲滅240多萬武裝力量,用我們的人民軍隊直接推平全國土匪。

但北宋初不行,對外先安內,所以趙匡胤位期間主要就是兩件事:消除藩鎮,整改官製。

甚至杯酒釋兵權後的第八年,杯酒釋兵權事件還再次上演,以酒奪白重讚、武行德、王彥超等人兵權,壯大中央禁軍實力。

這樣的辦法雖集中軍權,讓藩鎮不再做大,但也預示著宋武力存在先天不足,國家前進時就有瘸腿跡象,這種跡象應該是接任者繼續深化改革自身,但...很遺憾,宋軍事改革因戰敗而止】

趙匡胤顧不得天幕所說的戰敗,他不停地詢問後人你們是怎麼推平土匪,為何軍隊不承舊習?

或許是心中過於急切,他的問題化為彈幕飄過曆代眼前,趙匡胤:請問宋軍該怎麼做?

看著碩大的趙匡胤三字,兩宋有人激動有人沉默:

趙恒(宋真宗)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臉,隨即又理直氣壯

起來:“朕的皇位承先皇遺旨,再正統不過,朕為何心虛?”

不虛不虛,再則要心虛也是先帝,關他何事?

而趙頊(宋神宗)及王安石等人卻是激動不已:太祖,我等意誌改革,除宋沉屙舊弊,請太祖指點!

但他們的心聲沒有化為彈幕,更沒法被趙匡胤所見,隻能聽天幕道:

【該怎麼做?

趙匡胤自己就給出了解決之道啊!

武臣儘讀書,宰相須用讀書人!

讓武臣通治道,善兵機通謀略,知明理不就是趙匡胤提出來的?

隻是他把目光放到武將上,遺漏了中層軍官教育】

宋初諸將出自草野,行事如盜賊無賴,趙匡胤坐回椅子上慢慢道:“昔年光武定天下後,引公卿郎將讀書講解經義,讓武夫變為能操持吏事的能臣,明悉君臣大義。”

當年他言‘今之武臣欲儘令讀,貴知為治之道’,也是希望他們能明尊卑名分,成為護治國秩序的將佐官將。

後來武將做了嗎?

有人聽勸解讀書,但更多的人是不喜讀書,天下諸侯賢明知書者,唯張永德一人而已。

【即使趙匡胤對中層軍進行教育也沒用,我們人民子弟兵是實行全軍教育,對軍官要求是愛護士兵,有事長官先上。

全軍要遵行八恥八榮紀律,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但宋朝的軍隊不行。

宋朝的軍隊是些什麼人?

地痞流氓、叛民、流民、饑民!

在宋朝皇帝看來,五代十國造反作亂的人都屬無業地痞之人,朝廷把這些人招募到軍中,給他們提供厚祿,再用軍紀來束之,但,使他們學會自愛自重。

最後再把他們困於階級之間,讓他們反去保護良民,這樣天玉就能太無,再無百姓反叛。

也就是講宋朝的軍隊跟曆朝完全不同,唐朝士兵被稱為‘長征健兒’,唐人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而宋則是相反。

軍隊承擔著消滅社會不安定分子的意義,其責任性高於抵禦外敵的職能。

出於這樣的目的下,到宋仁宗時朝廷養禁軍七八十萬,有用之人不滿七八萬。

這就是宋朝兵弱的原因,好男都不當兵了,你還想抵禦外敵?】

天幕嘲諷的語氣像巴掌一樣打在趙匡胤臉上,他怒氣衝天的同時又頓生委屈:養兵安天下乃百代之利,怎麼不是好政策?

隻是…隻是他也沒想到宋仁宗時期禁軍竟有七八十萬人,而可用者不足七八萬?

現在朝廷禁軍僅有二十萬餘人,個個都是精壯驍勇的好士兵,怎麼會增加那麼多?

宋仁宗是他第幾代子孫來著?

【從某些方麵來講網儘不法之徒充軍,是個好主意,但...趙1沒想過除地痞流氓外,那些流民、饑民從哪來?】

天幕發出靈魂質問:【都是丟了續以生存的土地,及走投無路的百姓中而來。

百姓無田或者有小田者,過不下去

聚眾造反,朝廷招安為軍完美解決問題。

然後各方土地主及品官形勢之家繼續兼並小農田地?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小農主活不下去就聚眾造反,宋廷再次出麵詔安收編,嘿!完美閉環了不是?

閉環的最後肥的是誰?苦的是誰?承擔的又是誰?】

秦始皇非常難以理解宋朝做法,對於用軍事取天下的大秦,良家子是橫掃天下的重要士卒來源,後朝怎麼能把軍隊當作收容所?

劉徹&李世民瘋狂點頭:啊對對對,在他們兩朝非良家子不能參軍。

他們對比了自家參軍條件及可得前程,忍不住齊齊輕歎:“宋太祖為安民斬斷了良民參軍前程,否則怎麼會讓地痞流氓充斥軍中?”

但凡有利可得,百姓都不會說出好男兒不當兵的話。

兩帝王越想眉頭越是緊皺:宋兵力不行,那他們邊防怎麼辦?

宋可是有敵國在側的!

【各地地主誰來製?

朝廷啊!

趙匡胤認為富者連阡陌,是為國守財而已,兼並之財相比爾等也樂於輸送給朝廷,畢竟這些都是趙家之物】

天幕麻利地貼出一張‘我朝廷需要時你就得給錢!’的滑稽圖,不得宋臣大罵就直接講述下去:

【宋朝有個坑爹重役叫‘衙前’,通常是選鄉中最富者擔任,主要服務州縣衙門,主管運送官物、看管府庫糧倉或管理州縣官廚房等等,服役期內各種花費基本屬於自費。

如有衙前為解送黃金七錢,跋涉千裡需要耗費一年時間,其間各種人情關節食宿所費動輒千貫,若運送的是貨物,貨物損耗還需賠錢。

所以大戶當衙前往往不過三五年後,瀕臨破家跌落階層】

王安石與官家就著天幕講解內容詳談:“昔年太祖建修河工匠太過勞累,一改曆代服役舊俗,讓司衙使錢於降人不使他們平白辛苦。”

從此工匠不再無償勞役,為官府輪值服役也有了工錢。

但是…王安石頓了頓,還是繼續把宋積弊道了出來:“朝廷各種色役極多,後人所說衙前不過是其中一種。

各司官吏派役務求其多,百姓為求避役,有打草供柴給官吏,饋送歲時費用,甚至不敢多置一牛,蓄二年之糧。

就怕成為鄰裡左右的富室,被指為衙前。

王安石長歎:“這些年破人之家,前後不少,造成結果是富者越富,窮者越窮,長期下去於國不利。”

趙瑣長歎:“介甫心係天下,若非介甫道出,朕也不知宋積弊至此。”

王安石苦笑,即使他不說,天幕也要講的,早晚而已。

天幕語氣說不出的諷刺:【但真正的品官形勢之家有優待,不會被選當衙前哦!

相反這些品官形勢之家,會借中小地主及自耕農躲避衙前、裡正之役時,把假掛在他們名下的田地真正吞吃入腹。

所以北宋建國不過幾十年,就形成了其他朝代中後期的大魚吃小魚,小魚落敗成奴的生態環境。

但當時趙匡胤心有塑建內政,但重點還是想北上伐遼。

很可惜他的壯誌豪情沒能施展開來,倒是留下一出千古懸疑劇‘燭影斧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