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禾有點難過,想起了現代去世的父親,過了一會兒,她又開心了起來,因為現在的父親還活的好好的!
幾天前,知青辦的工作人員已經下了通知,讓已16歲的二哥下鄉。
大哥1967年自願下鄉,三年了現在還沒回過家,除了一封封家書還有大哥已消瘦的照片再無其他。
一年後,青年強製下鄉,隔壁李大丫下鄉後過年回來,人又黑又瘦又糙。聽說生產隊拿女人當男人,男人當牲畜使用,吃不飽還乾的多,現在李大丫滄桑的像她媽一輩的人一樣。
二哥知道下鄉苦,不想下鄉,可知青辦的人也不是好糊弄的,現在工作一個蘿卜一個坑,買工作既要有人情,又要有錢票。
家裡有買工作的錢票,可大家也要生活,大哥支援農村,家裡每月都要寄一些錢票和油水,大哥乾的是體力活,不吃油水人怎麼抗得住!大哥去的是最艱苦的地方,用的錢票比待在家裡還多,王思禾和她的二哥四弟正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時候,連王思禾每月供應細糧半個月就能吃完,更彆提二哥和四弟每月供應細糧能吃10天就算好的了!而這也隻能吃半飽,吃飽是不可能的,沒那條件!
父親是鋼鐵廠工人,吃的也不少,母親吃的比較少,王思禾都比她媽能吃。
為了能吃飯,需要將家裡一半的供應細糧換成粗糧,再去黑市買一些貴但不要糧的粗糧,一個月就能勉強撐過去。為什麼不將供應細糧換成粗糧呢?一是人容易吃膩,天天吃地瓜,地瓜乾,烤地瓜,生啃地瓜,地瓜粥,玉米餅子,玉米窩頭,大碴粥,馬鈴薯…,做去花來也就那個味,偶爾吃還好,天天月月年年吃,哪個受得了!二是粗糧,剛吃完飽了,沒過多久便餓得慌。三是即使有供應細糧份額,但一沒排隊搶過彆人,細糧便沒了,有時候晚了連粗糧都沒有。四是父親是重體力勞動者,不吃細糧,不但人扛不住,活也乾不了。五是父親要贍養老人,每月要給二斤細糧和二元錢,看起來不多是吧!但其他叔伯每年隻用給10元錢或100斤粗糧,價值**塊。因為父親是他們王家最出息的人,吃上了商品糧和娶了城市老婆。村裡人提起我爸王剛哪個不豎起大拇指。
我媽姑娘時有工作,自己考上的,每月有20多元錢和32斤的供應糧,而且她是供銷合作社的商店售貨員,時不時有殘次品撿漏。那時母親可風光了,傲氣極了。後來外公外婆以結婚為由,將這工作給了他們的兒媳,即我的舅媽。要不然我媽如此傲氣的人怎麼看上我爸,都是因為我爸好拿捏,工作不會被帶到婆家。後來,我們家和外公外婆舅舅關係不是很好,隻是一麵子上過得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