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開走了,大哥也走了。母親和父親還是沒有將票據給大哥。
大哥固執的以為靠他的能力一定能在農村,在最艱苦的地方,有所作為,顯然,他高估了自己,一個十幾年的瘦弱書生,突然遭遇如此大的勞動,顯然扛不住。但他不服輸,可環境的惡劣並不能因為他一個人的原因而有所改變!
大哥在信中是這樣描述大西北的環境的:“大西北的荒漠廣袤而淒涼,猶如一幅無邊的畫卷。狂風呼嘯,飛沙走石,仿佛要將一切生命吞噬。大西北的乾旱程度令人驚歎,一望無際的荒漠像是地球的傷痕,缺乏生機與綠色。隻有頑強的植物和動物才能在此生存。大西北在未開發之前很荒涼,土地貧瘠,寸草不生。”
但他又是這樣描述大西北的人的:“大西北的艱苦歲月裡,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較低,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很充實,他們緊密團結在一起,共同麵對困難和挑戰。縱使物質匱乏,人們的生存條件極為艱苦,但人們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情和希望。大西北的人們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人們的生活條件十分簡陋,生活的環境非常艱苦,但他們縱使生活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地方,但仍然保持著積極向上的態度。他們之間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不計較個人得失。同時,他們力爭上遊,有著強烈的進取心。這種精神可以概括為風清氣正、激情燃燒的歲月,體現了那個時代的人民在困難條件下仍然保持著高昂的士氣和積極的生活態度。”
哥,為了建設大西北,三年不回家過年,他曬黑了,瘦了,眼睛卻有神了!
大哥在信中這樣訴說知青下鄉的意義和影響:“緩解城市就業壓力。在現在,中國城市青年就業困難,知青下鄉為這些青年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減輕了城市的壓力。”
“推動農村發展。知青將城市文化、知識和技能帶到農村,促進了農村的教育、醫療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