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需要劉春來提供更大規模的輕工產品。
圖-154客機,價值足夠高。
飛來一架,劉春來來就得組織上百車皮的貨物。
東西的價值越高,劉春來就需組織更多的貨物交付給他們。
比起其他的設備,這玩意兒才值錢。
“現在還不是談價格的時候。”
劉春來不想這時候談。
“你們從蘇聯飛過來,一路辛苦,接下來咱們還得坐很長時間的船……”
他不想談價格。
因為有外人在場。
季米諾夫無奈,隻能閉口不提。
等了好一會,吳躍明跟程毅文兩人興衝衝地回來了。
有蘇聯人在場,沒表現得太過分。
臉上的喜悅,卻掩藏不住。
想搞到這架飛機,得先等劉春來從蘇聯人手上弄過來。
再跟劉春來談。
由大巴組成的車隊很快啟程,直接到達朝天門碼頭。
這時候的朝天門,沒幾個人。
一艘客輪靜靜地停在碼頭前麵。
數量眾多的蘇聯技術人員在劉誌強跟達科集團安排的聯絡員的引導下,有序地登上了客輪。
很快,客輪趁著夜色,沿著嘉陵江逆流而上。
向望山公社駛去。
“那邊設備到了,馬上組織船把能運的先運到望山公社,噸位比較大的,到時候想辦法。”
劉春來走之前,向劉誌強一再交代。
劉誌強清楚這些設備關係到葫蘆村甚至整個蓬縣未來發展。
劉春來把家當都砸在了這上麵。
自然不敢大意。
為了雙方便利的交流,達科集團專門安排了聯絡員。
布裡維奇,40出頭,懂漢語。
一名精乾的中年人。
是聯絡人負責人。
在船上,劉春來認識了達科集團派過來的汽車廠的技術專家跟技術骨乾們。
都是從瓦茲麵包車廠裡麵來的。
對蘇聯人長長的名字,劉大隊長能記住的不多。
蘇聯專家跟技術人員一路上,並沒有表現出高興跟期待。
任由誰,到一個陌生的國度,從事不知前途的工作,都不可能有多興奮的。
早餐是簡陋的。
每人一個雞蛋,幾個包子。
都是沿途讓飯店提前準備的。
中午時分,輪船才達到望山公社碼頭。
宋誌傑跟謝國強等人早在碼頭等著。
一陣歡迎之後,上百號人被帶到了公社食堂。
午餐采用自助餐形式。
蘇聯人不會用筷子,無法坐多少桌,體會一下川西宴席的感覺。
所有的一切,都是宋瑤提前安排好的。
不知是一路太過疲憊,還是飯菜不合口,蘇聯的技術人員們,麵對中國美食,卻沒有表現出多少興奮。
季米諾夫等人隻把技術人員跟專家當掙錢工具。
根本就不太在意他們的感受。
午飯後,沒有休息,直接就催促劉春來安排車子把人送到目的地。
這次不再是中巴車,而是大解放。
幾輛大解放,貨廂裡坐滿了蘇聯人。
從望山公社食堂出發,一路上,不少人圍觀。
金發碧眼的外國人!
大家其實也見過。
科爾特夫婦經常出現在這邊。
突然來了這麼多外國人,吸引力自然很大。
出去吹牛都是很多的資本不是?
“怎麼這些人行李都很少?”
劉春來問季米諾夫。
“出發前,就要求他們隻帶少量換洗衣服,他們是來工作的,不是來享受的。”
布裡維奇說道。
劉春來聽到這話皺起了眉頭。
“他們穿的衣服太舊了。到時候給他們每人先發兩套工作服。”
劉支書不滿地說道。
這些人可都是寶貝疙瘩。
是來給自己汽車廠造汽車的。
載著蘇聯專家團跟技術員的車隊,沿著快速路向幸福鎮而去。
道路兩邊的工地上,很多人停下工作,跑到路邊圍觀。
葫蘆村大隊部,早已有無數人列好隊。
車隊一出現,鑼鼓頓時喧天。
村裡小學跟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整齊列隊在埡口的道路兩邊。
手裡舞著大紅花。
喧天的鑼鼓聲中,大聲喊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幸福公社的熱情,終於讓蘇聯團隊感受到了熱情。
不少人疲憊的臉上微微露出了笑容。
“爹,這些蘇聯技術人員,一定得安排好,尤其是生活方麵。”
劉春來專門對老頭子強調著。
“放心吧,我曉得。不過那布裡維奇,我這看著不像好人啊。”
劉福旺說道。
布裡維奇的對技術人員的態度,並不是很友好。
“如果不是這些人,他應該不會長期留在這邊的。這些技術人員需要集中管理……”
對於蘇聯來的技術人員。
劉春來現在肯定不會讓他們到處亂跑的。
雖然不至於讓他們禁止出門。
為了避免引起麻煩,也不行。
“真不用給更多更好的待遇?”
劉福旺問道。
除了工資高一些外,劉春來要求給他們提供與其他技術人員一樣的福利待遇。
跟最早過來的香江技術人員那種遠高於其他人的待遇相比,差了不少。
蘇聯過來的普通技術人員。
月工資隻有150美元。
甚至會被季米諾夫等人截留。
通過打聽才知道。
蘇聯來的技術人員,跟季米諾夫等人簽訂了合同。
每月基本工資150美元,需要支付600美元的中介費!
中介費則是由季米諾夫等人從他們工資裡扣!
劉春來都不知道,這算不算最早的國際勞務外包。
蘇聯國內的情況,通過這些都能了解很多。
“不。”
劉春來搖頭。
“隻有做出更大貢獻的人,為我們創造更大利潤的人,才能得到特殊對待。”
“康力最早歸來的人,要不要把工資什麼的降低下來?”
不僅是劉福旺。
就連其他的股東,現在也覺得給那些技術水平並不是特彆高的人太高的工資了。
一個月最差都是上千。
國內的技術人員工資都沒到這程度。
“那個倒是不用。他們是最早加入我們的,不能讓人寒心。”
劉春來不在意這點。
未來,將會有更多蘇聯技術人員的加入。
從一開始如果就讓他們覺得高人一等,最後將會麻煩不斷。
之前給外來技術人員的工資不低。
這幾年,其實也沒有怎麼漲。
倒是國內的技術人員跟普通工人,工資上漲了不少。
平均工資已經從最開始的幾十塊,上漲到現在兩百多。
在劉春來這裡。
絕對沒有洋大爺的存在。
“季米諾夫達瓦裡氏,對於我們的生產規模,可還滿意?”
這幾天,季米諾夫等人到處參觀劉春來下屬的工廠。
蓬縣跟果城市的一些規模稍微大些的工廠都在他們參觀範圍內。
宋瑤則是跟著當翻譯。
每天晚上向劉春來征糧的時候,再把情況彙報。,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