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前往仁壽宮探望李太後的大小“兒媳”,亦成倍地增加,仁壽宮的宮人忙得腳打後腦勺。
據說,為迎接諸位“貴客”,太後娘娘已經把寶座的位置,又朝後捅了十來步。
看起來,原先的那點兒距離,已然不足以隔開那些奇形怪狀的香味兒了。
到得八月初一,大晨定之時,眾嬪妃發現,太後娘娘的寶座,竟然又比之前更遠了十來步,皇後娘娘扯足了嗓門兒,太後她老人家也完全聽不清對方在說什麼。
當天下晌,坤寧宮的添置單子裡,便多了一味枇杷膏。
建昭帝心疼皇後,遂連夜頒旨,著各宮熏香一律減半,更嚴令不得在仁壽宮熏香,若有違者,初犯禁足、再犯降等。
接旨當晚,太後娘娘便又把寶座挪回了原處。
這種種變化,紅藥看在眼中,說不震驚那是假的。
旁人也就罷了,連建昭帝亦性情大變,如何不令人訝然?
可是,訝然過後,她該乾嘛還是乾嘛。
一個小宮女,又能如何?
總不能拿刀子逼著建昭帝趕快去各宮睡覺吧?
紛紛擾擾間,不覺已近仲秋,天氣越發地涼了下去,單衣已然穿不住了,宮人皆換上了新裁的夾衫,以禦秋涼。
依大齊風習,仲秋節委實不算什麼大節日,逢此節時,宮中也不過帝後二人、幾位得寵的嬪妃,再加上三位公主並太後娘娘,一家人吃個團圓飯,分食一塊月餅,如此而已。
然而,今年的仲秋節,從籌備時起,便顯得格外隆重。
節前數日,周皇後便命人於西苑太液池沿路布置海棠、玉簪等盆花,園丁剪枝拔草,道路亦重新修整乾淨,又將瓊華島諸殿、台、亭、閣儘皆打掃一新,上漆的上漆、換物件的換物件,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到得八月十三,周皇後親率眾嬪妃,前往瓊華島焚香祭告,並將上供的月餅瓜果分發各處,讓大夥皆圖個吉祥,隨後,皇後娘娘當眾宣布了一個消息:
仲秋節當晚,東平郡王將率家人進宮,與帝後共度佳節。
消息一出,又是滿宮嘩然。
這也是很少見的事,先帝都沒這麼乾過。
便有年老的宮人講古,道是不隻是先帝,打從成祖皇帝算起,大齊便不曾有過宗室進宮賀仲秋節。
建昭帝又破了一回例。
這般看來,外頭都在傳東平郡王最近十分受寵,隻怕並非作偽。
再一個,皇帝陛下心情很好,非常地好。
於是,有那腦筋靈、消息廣的,便又想起了最近傳遍玉京城的一件事。
說起來,這件事的起因,還在皇後娘娘身上。
便在行宮走水次日,皇後娘娘匆匆回京,竟帶了八百禦林軍護衛隨行。
此事不知怎麼傳開了,七月三十的大朝會上,便有幾位禦史當堂進諫,直言此舉有違祖製,說到動情處,更是伏地泣請陛下“勿因女色而誤國”。
據說,陛下滿臉笑容坐在龍椅上聽他們哭,待他們哭得快沒氣兒了,方叫來一個才滿總角的小太監,命其當堂背誦《太祖訓》。
那《太祖訓》乃是大齊太祖皇帝親寫筆所書,當年亦曾為世人傳誦,後因年代久遠,又非考學必讀之書,便鮮少有人去讀了,許多甚至士子根本不知世上還有此文,建昭帝卻不知怎麼突然想起這一茬來,委實讓人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