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以為這臭小子說知道隻是犟嘴,沒想到他還真能說出點東西,索性耐著性子聽他繼續說,看他還能說出什麼子醜寅卯來。
這小子說的不錯,四通八達的官道很重要,不光是方便走動和運送糧銀物資,更重要的是關稅。
尋常道路有尋常道路的走法,官道有官道的走法,相比便捷的小路,官道走起來更安穩,還不容易遇見土匪,所以大多數小攤小販以及運送貨物的鏢局都會選擇走官道來保障安全。
如此一來,就涉及到向商賈征稅的事情了。
之前開海關的時候,臭小子不明白為什麼關稅不光是戶部的事情,工部管的明明是營造工程事項,為什麼還能和稅收沾邊,原因就在這裡。
南來北往所有的官道,如何修繕何時修繕都歸工部管。
戶部和工部各常關的大稅口都設在驛路的主乾道上,拿京城來說,京師崇文門、左、右翼等關卡乃是向北的驛路的起點,而驛路的終點,則在張家口、殺虎口等關。
京師向東南的坐糧廳、天津、臨清、淮安等關設在運河沿岸,荊關、武昌、九江、蕪湖、龍江、西新關等關設在長江沿岸,京師到廣東的驛路上有太平關、贛關,去東北有山海關,其他像蜀中去藏地,京師去蒙古,所有的官道沿線都有稅關。
官道、運河的修繕維護都歸工部管,還都是出錢出力的活兒,不能隻讓人乾活不讓人拿好處,收取關稅的時候自然要讓工部也露露臉。
各省地方稅課關卡為了方便大多設在驛路沿線,商人為了避稅,很多時候會避開官路正,挑那些沒有稅關的小路行進,這種事情一多,關卡就不光設在官道上了。
奉天的商販不經過山海關報稅,繞道從古北口進,山海關那邊發現之後,直接通知古北口,讓八溝、塔子溝、三座塔、烏蘭哈達等各處一起監督,一旦發現有繞路的商人,全部按照山海關的標準來征稅。
彆的地方他們管不到,和蒙古的交易再管不住那還得了。
能過大車的道路全部設上關卡,彆管官路還是民路,隻要有商人通過就得下車檢查,他們又不是強盜,統共才收一次稅,人家種地的都知道交公糧,這些商人憑什麼逃稅?
彆說什麼走南闖北不容易,天底下那麼多人誰容易,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人容易嗎?
還偷稅漏稅,有本事他們就彆走大路,看看是小路上的劫匪好相處還是稅關的吏卒好相處。
兩相對比,當然還是交稅更安全。
正兒八經的走官道入關之時交錢,繞小路不光可能被逮到重新交錢,遇到劫匪後可能連性命都保不住,他們隻想掙錢,沒想把小命兒一起送出去。
經商不是人過去就行,最重要的是貨物,人可以委屈委屈東躲西藏,貨可沒法和人一樣躲,有官道走已經很不錯,讓他們靠肩膀把東西從江南背到蒙古,大老遠的還不如死了算了。
時間就是金錢,有時候同樣的東西隔一天就能賣不一樣的價錢,要是繞路的利益不足夠讓他們冒險,他們當然不會冒這個風險。
今時不同往日,以前天下不安寧,官道上的關卡也鬆,隻要打點得當就能省下一大堆錢。不像現在,朝廷管的嚴,他們抄小路也不安全,就算運氣好沒遇見劫匪,路上耽擱的時間也不值得他們抄小路。
累死累活還那麼大風險,真的沒必要。
大清是滿人入關統治中原,滿人精於騎射不習舟船,而且水路不如陸路安穩,逆水行舟的時候不光慢還有翻船的危險,所以就算沒有水患,水運也漸漸失了以往的風光。
朝廷的驛路、鋪路以陸路為主,即使在有水驛、水鋪的地方,同時也設有陸驛、陸鋪。
商賈運貨首選官路,在水路不通的地方,為了不讓全副身家便宜了那些山賊劫匪,大部分都隻敢沿著官路走。不過如果有可以抄近路的小路,為了節省時間,還是有部分人會放棄安全的官道選擇路途更短的小路。
而有水路的情況下,為了成本考慮,水路才是首選。
商人最會精打細算,正常情況下水路的價錢比陸路便宜,他們就選水路,而逆水行舟時速度慢,他們就換成車馬
不修路的人不用考慮修路的成本,朝廷得考慮,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每年要花錢的地方那麼多,處處都要精打細算,不可能說修就修。
“三哥你是不知道那些壞掉的官道能壞成什麼樣,彆說過車了,連人走過去都難,官府不上心,路邊種的樹都被周邊百姓砍回家當柴火了。”隆禧喝口水潤潤嗓子,換個姿勢繼續說,“京城到江南幾千裡地,這邊壞點那邊壞點,等到南巡啟程的時候要是斷在半路上,這可如何是好?”
真不是他誇張,現實的情況隻會比他說的更嚴重。
他又不是皇帝,出門之前也沒人幫他探路,在外麵走哪條路是老徐大人安排,除非他們主動和當地官府打招呼,不然地方官也不知道他們走哪兒。
他們提前沒打招呼,自然沒有人在前頭幫他們把路填平鋪好,一路上過的那叫一個多姿多彩。
晴天還好,遇到下雨天,低窪的地方積的都是水,還時不時遇到斷橋,他們想過去要麼繞路要麼修橋。春天不是多雨嗎,他們接二連三的遇到這種事情,把老徐大人給氣的哦,要不是地方官不歸他管,他能把人罵的狗血淋頭。
維護官道是官府的活兒,但是這活兒需要他們出錢出人,最後好處都給商人和尋常百姓占了,不那麼負責的地方官就不愛管這事兒,有修路的錢乾什麼不好,沒必要花在那些泥腿子身上。
道理其實和各地的地方官都不樂意維修他們的衙門差不多,他們在一個地方隻待三五年,修路和修衙門都需要時間,沒準兒他們還沒修好人就要換個地方當官了,政績的確是政績,卻是留給下一任的政績。
這還乾什麼乾,不如多留點錢證明他們治理本地治理的好,畢竟他們上任時衙門裡有多少錢卸任時衙門裡有多少錢賬本上都記的一清二楚,銀錢數量變多,他們升遷的可能性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