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父星河(1 / 2)

渭國的海邊, 烏雲聚頂,雷鳴電閃。

神龍靑霄鎮壓著海口,一隻海妖都不放過, 不讓它們跟著小龍逆著渭水而上。而他則隱形而上,遠遠地跟著小龍。

小龍的身形, 出現在渭水入海的上空。

海灘之上, 一小童扯了扯爸爸的衣擺, 指著天空,說道:“看!天上有條很大的蛇!”

父親抬眼, 見到在烏雲之中,一條銀龍迅疾而過,銀光閃閃。

父親口瞪目呆,不覺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瞪眼再看。

龍,那的確是龍!!

長期住在海邊的漁民, 是遠視眼, 目力極好。

他能清晰地看到, 天上的龍,不是傳說中消失百年的青龍, 而是一條,通體銀色的、還沒長角的銀龍!!

百年了,他們渭國有新的龍了!!

天道沒有放棄他們渭國!!

忽然,轟隆一聲,天雷劃破灰暗的天空, 把整條銀龍劈落而下。銀龍急速墜落,沉重的龍體轟擊渭水之河,把平靜的河麵轟散,水花濺落一地。

小童驚訝道:“天上的蛇被雷公劈下來啦?!”

父親抱著小童就往漁村裡急速飛跑,邊跑邊道:“不是,那不是蛇,是我們渭國新的神龍!我們得趕快通知村裡!有龍了,我們渭國終於有龍了!!”

……

相似的場景,逆著渭水之河相繼發生。居住在渭水主流附近的百姓,都能看見,一條銀色的小龍正在往渭水源頭飛去,每每飛出一段,銀龍就被天上的神雷狠狠地劈落、直直墜下;但是銀龍又再次從渭水中探出龍頭,再度騰空、迎擊神雷……

那是,他們渭國新的神龍!

在擊敗明國巨蟒神獸之後,他們渭國終於有神龍了!

新的神龍被天雷屢次擊落、又奮然高飛,不正正就是他們往日被明國強敵年年壓榨著、又苦苦練武,祈求身強力壯、有朝一日能反殺明國的意誌嗎!

渭國百姓把神龍再現的消息激動地四處傳播,很快,渭水河邊,百姓集聚。每天都有老人、壯年與小童,頂著草帽、穿著蓑衣,齊齊望向天空,深深祈禱著。

各地道觀和寺廟,道士僧侶們都開壇作法,富有的官商們捐出香油,邊關的將士們也聚集在河邊,齊齊為渭國神龍祈福,嫋嫋香煙,逆著大雨而上,直達烏雲。

新龍伴著百姓的祈禱,帶著渭國百姓們的願力,繼續逆流而上,迎雷而飛。

漸漸地,百姓們發現,當每一次的騰空,小龍的龍軀,都稍稍變大了一圈,龍鱗變得更加閃亮,龍角不再圓潤,尖角生長。銀龍之下,渭水歡騰,奔流不息。

每一次的擊落,小龍甚至不會向最初一樣,直直下墜,而是被擊落些許,又繼續撕著烏雲,向上高飛。

皇宮裡,皇帝與一眾沒去南巡的皇子們,聽聞此事,都跪在祖廟,日日祈福。有些身為男子的皇子,則是特意騎馬,疾馳到渭水源頭,或披星趕月,趕往銀龍受劫的地方。

而李乾坤身邊,也都不乏勸他趕往渭水源頭,或是去銀龍地方的幕僚。

李乾坤搖頭,什麼地方都沒去。

他拿了掌星河的七彩海螺,就留在掌星河的田莊附近。

他覺得,小龍一定應七彩海螺的召喚而來。

當日,暗衛來報,有一直形似白虎的巨獸,把掌星河抓走,飛到天邊,消失在空中。

李乾坤便下令飛鴿傳書,命謝無涯在鎧國國境之內尋掌星河,必要時,可以刺殺白虎神獸。

同時令鎧國邊境的眾軍準備,隨時揮軍,一旦謝無涯得手,便趁亂攻打鎧國。

白虎神獸一死,鎧國無神獸相護,不但是救援掌星河的好時機,也是建功立業的好時機。

掌星河失蹤的這一刻,李乾坤竟然出奇的冷靜。

無論掌星河被搶奪到哪裡,他相信,掌星河會沒事,他也能把人救回來。

李乾坤揣著七彩海螺,也在神農廟中設壇拜祭。

淤青的雙膝跪了下來,李乾坤叩首祈禱,希望神農大帝保佑祂最愛種田的信徒,讓掌星河平安無事。

瘦削的指尖敬上香燭,李乾坤跪拜天地,望小龍頂住雷劫,帶著渭國民眾的祈願,成功渡劫。

……

一天又一天的祈願、等待,一次又一次的曆劫,天上的神雷再也無法把小龍擊落,小龍從細小但胖胖的龍體,進化為蜿蜒巨大的大銀龍,即使在地上的百姓,也能看清銀龍銀光閃閃的五爪,看清銀龍頭上猙獰如雷的銀色龍角。

銀龍沿著渭水而上,停在掌星河的田莊附近,猛然抬頭,張開龍嘴,把天上狠劈而下的紫雷活活吞下!百姓們抬首望著,祈禱著,燃香著,打鼓鼓勁著,看著銀龍痙攣,渾身泛著雷電,在烏雲之中痛苦地扭曲,心都跟著揪起來了:

“神龍二聖再鼓把勁!!”

“二聖起飛啊!!”

烏雲之中,銀龍掙紮扭動良久,從夜到日,終於在百姓們一致祈禱的幫助之下,口吐紫電,蜿蜒的紫電直擊天空,擊散重重烏雲。龍身過處,烏雲化作甘霖降下,天邊霞光萬丈,放出道道彩虹,大地沐浴在絢爛的神光之中。

淋著甘霖的人們都感動起來,互相擁抱,奔走相告:“二聖成功了!!”

“我們渭國終於有龍了!!”

……

天光乍現處,李乾坤跟著微笑起來,走出神農廟,吹起七彩的海螺——

神龍下降,五爪伏地,龍首望著李乾坤。

李乾坤穿著一身足爪銀龍服,氣度通身,他伸瘦削的手指,摸了摸龍臉,道:“你知道他在哪?所以才渡劫,要去揍鎧國白虎。”

本來,他身為太子,太子不立危牆之下,他不應該去的。

但是,他想去。

他相信,他們渭國的神龍,能帶他去。

小龍點頭,口吐人言:“對,這便去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