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夥兒快出來吧,要不一會兒自己家的該著急了。”
來這兒的大多是年輕社員,結婚時間不長,臉皮還沒修煉到家,聽到自己被人打趣,一個個紅著臉從草棚子裡走了出來,跟紅蘋果似的。
***
這會兒大家在聚在草棚子裡嘮嗑,夫妻兩個想說幾句私房話都沒機會。
柳東睿和林穀雨趁人不注意跑了出來。
柳東睿還順帶拿了隻大碗,“快到飯點了,我給你去食堂裡打飯去。”
林穀雨仰頭看他消瘦的臉頰,悶聲問:“這條件夠艱辛的,還能適應嗎?我看你黑了,也瘦了不少呢。”
柳東睿笑出一口大白牙,說自己適應的還不錯。
“飯是管飽的,夥食也不錯,就是睡覺的地方是艱苦了點,不過好在這個季節,裡麵不熱,也沒啥蟲子。
裡麵雖然潮濕,可每天累的很了,大家倒頭就睡,連洗臉洗腳都忘了,誰也不用嫌棄誰,白天基本上都在工地上呆著。”
工地上的集體生活,想要跟家裡一樣舒服,是不可能的。
林穀雨心裡嘀咕,飯管飽,還能瘦成這樣,可見是沒少使苦力。
柳東睿說沒有,“力氣活沒乾多少,主要是這幾天忙,熬夜熬的。”
他也沒解釋為啥要熬夜,工地食堂就到了。
食堂就搭在草棚子中心的位置,還是露天的。
有一個頭發大爺負責給來人打飯,旁邊一個年歲差不多的大娘給來人拿饅頭。
林穀雨好奇地問:“這連個頂都沒有,下雨了怎麼辦?”
柳東睿笑笑,“下雨了用帳篷一圍就行,這樣省事兒,省的搭房子了。”
那到也是,帳篷比房子可方便多了,軍隊裡不缺那玩意兒。
柳東睿走到兩個老人麵前,憨笑著問:“張大爺,張大娘,今兒我媳婦來看我了,她懷著身子,我今兒能不能多要一個饃饃?”
那大爺笑了笑沒說話,大娘一把掀開饅頭籮筐上麵蓋著的白布單子,“那今兒個可正好,白麵玉米麵豆子麵的三合麵饅頭,剛蒸出來,香著呢!你這是今兒頭一份兒,喏,讓你媳婦兒嘗嘗俺的手藝。”
一邊說,一邊往柳東睿手
裡塞了三個大饅頭。
少言的張大爺給他碗裡足足成了三大勺子稠乎乎的麵條,那鐵勺子比家裡用的大多了,碗裡的麵條多的幾乎要溢出來。
這麼一大海碗麵條,可真舍得!
柳東睿和林穀雨笑著再三道了謝。
柳東睿呆著她往棚子少的地方走,路上有好幾個人看到柳東睿都停下來跟他打了聲招呼,還偷偷往林穀雨身上撇。
林穀雨看的莫名其妙,“我怎麼覺得好多人都跟認識你似的?剛剛盛飯的大爺大娘也對你挺好的,你這是出名了?”
柳東睿點頭又搖頭,“也不算是出名,我就弄了兩個小玩意兒,能幫著大家省點力氣,大家有不懂的地方會來問我,多認識了幾個人而已。”
難怪林穀雨看見工地上有一些新鮮的工具和機器呢。
柳東睿邊走邊跟她說這裡的事兒。
“這個地方河網密布,但卻也雜亂,幾千年下來,這地下有幾十尺的淤泥,很容易滋生水災。
平原地區疏浚河道,過去主要是采取人力開挖的方法,需要清淤的土方工程量大,而且這裡土質為粉質土壤和粘土,部分河段還有不少堅硬的膠泥,水下方量很大,人工清淤有一定的困難。
這個地方原本的河道得有百十來年沒清理過了,現在的河道是後來河水漫出來形成的,想想都能知道下麵有多難挖,裡麵的淤泥比柳河深的多。”
林穀雨點點頭,這個地方河流支流很多,河道彎曲狹窄,整個流域內沒什麼落差,雨季來臨之後暴雨頻繁,河道湖泊很容易淤積。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思考怎麼才能提高人工的效率,怎麼才能省些力氣。”
中州地區,每年7月份多數時間會下幾場暴雨,連綿不斷,洪澇災害大多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因此,上麵的要求就是必須在夏季汛期到來之前把水庫給建好並投入使用。
時間緊,任務重,工具還老舊,隻靠人力,麥收前完成修建水庫的任務是不可能的。
可這些都不是借口,國家需要,人民需要,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完成任務。
雪鴨湖水庫專項建設dang委因此成立了工具改革委員會,鼓勵廣大民工一邊上工一邊進行工具改革和技術進步。
還提出
口號:“大乾苦鑽十天,突破萬難,把所有工具改革一遍。運土搬石機械化,消滅人背和人擔。”
各大隊也成立了工具改革領導小組,柳東睿剛開始就是普通的組員,後來因為貢獻大,當上了副組長,組長是個掛名的乾部。
柳東睿靠實力說話,在工地上可不就有一定的說話權嘛!
“這地方啊,往下麵都是淤泥,淺的地方都有半人那麼深。要是隻靠人背,那效率就太低了,一年也不可能完成。
而且路不好走,背著淤泥更容易摔倒、陷進淤泥裡去,還得浪費更多的人工來施救。
我就尋思著還是得找個跟省力又高效的方法出來。後來跟公社的帶頭人一提,又反應給水庫建設委員會,琢磨了一陣,事兒就成了。”
柳東睿發明了地上滑車和高空飛車,大大提高了挖淤泥和運送淤泥的效率。
地上滑車的原理跟鐵路差不多,在硬實的地麵上鋪設木頭軌道,根據軌道的大小,做出一個四四方方的長方形手推車,車下麵安裝了圓形的木頭輪子,借助下麵的軌道,可以把河邊的淤泥運送到很遠的地方,軌道鋪到哪,就能運送到哪裡去,靈活方便。
高空飛車主要是運用了杠杆原理,算是個簡易版的手動起重機吧。
地上滑車主要用到的材料是木頭,這個原料很好解決,但建議版的起重機需要用到不少鋼鐵,木頭沒那麼強的承受力。
這就比較難了,這個時候現成的鐵製品很難找。
工地上倒是有鋼鐵,但那在後麵水庫建設是有大用途的,數量有限,工具改革剛實驗的階段,人家也不舍得給這些民工們瞎用。
搞這兩樣小發明,聽著簡單,其實做起來麻煩的很,一遍一遍的改數據,一遍一遍的嘗試,換位置,換材料,覺得理論上差不多了才敢拿出去實驗。
既然是實驗,那就不可能避免失敗。
有的人看他在不乾活在那拿個紙筆寫寫畫畫,很是有意見。
高空飛車第一次實驗失敗的時候,好些保守派還叫嚷著他們“勞民傷財,純屬胡扯,搭工費料,儘是胡鬨。”
鬨著要改造他們呢。
好在地上滑車很開成功了,之後,抗議的聲音小了很多,可高空飛車原
材料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委員會的主任直接跟他說解決不了,搞不到鋼鐵,要不就放棄吧。
柳東睿沒辦法,隻好下決定改成用木頭做,隻是到時候用的話得控製每次的承載量,隻能吊起一筐淤泥。
一筐淤泥百十來斤,結實的木頭製品完全能負擔的起。
像是滑輪、底板、轉向盤、前後車輪、滑輪、手推架都是用木頭做成的。
但還是有困難,而且是個大難題——這裡沒有鋼絲繩!
這個用木頭材料可替代不了了!
怎麼辦?
普通的麻繩承載力不夠,而且很容易磨損。
第一次實驗就失敗了。
幸運的是,現在已經有了尼龍材料,細一點的尼龍繩還是有的。
尼龍繩的載重能力比普通繩子大多了,細就細吧,總比沒有強的多。
這個要求水庫建設dang委會很爽快的同意了,給他們弄了好些細的尼龍繩過來。
白天要上工,隻能晚上搞改革,彆人都睡了,他還沒睡,一根一根地把細繩編成小孩胳膊那麼粗的尼龍繩,結實耐磨損,可總算是把這個高空飛車給造了出來。
當然,這些活並不是柳東睿一個人乾的。
柳文元看著自己兒子在那廢寢忘食的在哪琢磨,也陪著他鼓搗,他幫不上大忙,搓繩子什麼的,還是不在話下的,柳東明和柳東方也都過來幫他的忙。
柳東睿自己的木工活不行,他的主要工作是畫圖紙和確定數據的準確性。
但不會木工活在這裡並不是大事,這年頭十個漢子裡有五個都會做點小木頭活,更彆提這十來萬人裡,專門的木工師傅都來了不少。
像林穀雨的二哥林安國,這次也來了這裡修水庫。
林安國彆看年輕,手藝上的活不錯,而且他自從看了林穀雨畫的那個設計圖之後,腦子變得活絡了不少。
柳東睿不是專業出身,圖紙畫的不細致,林安國還給他提了不少可用的意見出來呢。
最後一夥人終於把高空飛車給弄了出來!
這兩個新工具造出來以後,民工們頓時覺得身上的擔子輕鬆了很多。
一下子打了那些個保守派的臉!
你們改革不了,彆人就不行?
拉倒吧,看著!
人工一次隻能擔一挑子淤泥出
去,地上滑車一次能運五擔子還多!
人工背出去一簍子淤泥用的時間,高山飛車能運出去十簍子!
怎麼樣,這就是技術的力量!
牛不牛!
柳東睿也因此有了個小職位,剛來的時候他還是個不起眼的小民工,這會兒已經是工具改革委員會的副組長了。
柳二哥也成功進了組,成了組員。
雖然沒什麼實際權力,但每個月可以領工資了!錢不多,一個月20塊錢,按照比學徒工高一點的標準給的。
柳東睿比他還要高一些,一個月估摸著有36塊錢,相當於縣城普通工人的工資水平。
錢不多,但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就足夠好了!
好多人羨慕呢!
林穀雨羨慕不已,心裡嘀咕:你咋到了這,還這麼能掙錢呢!顯得我好像很不行啊!
柳東睿又說:“但工地上人多,工具少,隻靠地上滑車和高空飛車肯定不行。”
所以,他這會兒正在改進木製手推車。
他給林穀雨比劃,“單輪手推車不好把控,很容易翻車,我想著木質軌道既然已經鋪成了,那也不能浪費,把現有的手推車改成兩個輪子的,能卡在軌道上,也算是舊物利用了。
要是能成,怎麼說單個的效率也能提高三到四倍。而且工地上手推車很多,這樣算下來,比那兩個大家夥也差不到哪裡去。”
那可不得了了!
彆說三四倍,就算隻提高兩倍,那這水庫建設的時間都能大大縮短。
作者有話要說:不好意思,今天晚了一會兒,但我多寫了點,多了1500字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