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李光弼,裴旻微微點了點頭又微微一歎。
李光弼跟郭子儀是完全兩個極端。
論及軍事才略,李光弼更在郭子儀之上。
郭子儀崛起在李光弼之前,李光弼是得郭子儀舉薦才有機會成為河東節度副使,參與平定安史之亂。
但安史之亂平定,結算功績的時候,李光弼卻後來居上,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無不表明,在軍事上李光弼的軍略鬼謀,確實要勝於郭子儀一二。
但是兩人的未來,卻不能同日而語。
李光弼治軍嚴整,先謀後戰,能以少勝多,與郭子儀齊名,名震天下,時人稱之為李郭,李在前而郭在後。
但李光弼性格偏激,不通曉人情世故,遭到宦官魚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很不得誌,致使憂鬱成疾,於廣德二年七月十四日在徐州病逝。
比之李光弼,郭子儀的官途自不用說,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罪,那是天壤之彆。
裴旻並不喜歡郭子儀的性格,但不可否認的要是郭子儀是遇到這種情況,他會處理的更加完美。
換做是裴旻,他也會選擇退一步,這並非是跟著程千裡送死。
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幫著程千裡逆轉局勢。
阿了達能夠瞞過程千裡,定瞞不過裴旻、郭子儀、李光弼這類人的眼睛。
以唐王朝對西域的掌控力,西域國王居然不會說一口流利的華夏語,說出去誰信?
也就是程千裡這種大老粗沒有放在心上。
如果李光弼沒有選擇的離營,而是跟著並且看破了阿了達的底細,也許情況會大不一樣。
當然這一切都是如果。
李光弼的性格,注定沒辦法跟程千裡這樣的暴脾氣好好的交流。
李光弼確實做到了他力所能及之內的最好表現,但這並不意味著能夠逃過責罰。
賞罰分明是維持一個統帥威信最關鍵的因素,若是連這點都做不到,必定會受到部下的不服與置疑。
裴旻在河西、隴右軍中有著絕對的威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賞罰分明,不敢說絕對的公允,卻讓人心服口服,便是受罰也心甘情願。
從言語中,裴旻無不透露自己對於李光弼的器重,但懲處起來一樣毫不留情。
河隴將官早已習慣,但安西、北庭的將軍,莫不一震撼,上下凜然。
這賞罰分明的做法態度,令人心折。
對於裴旻如此懲處李光弼,心底最大震撼的不是彆人,恰是程千裡。
程千裡之前對李光弼是極度不滿,就連問罪書都是他親自寫的。
但李光弼不計前嫌的相救,還助他攻取城池。
這恩怨不滿早已消逝,為了防止李光弼受到多餘的責罰,他親自找到了裴旻,希望能夠撤銷對於李光弼的問罪。
卻不想裴旻依舊懲罰的如此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