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凱旋回朝,裴旻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長安迎接。
郭子儀回朝,意味著持續兩年的叛亂正式平息。
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郭子儀值得受到如此殊榮。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的表現不僅僅是收複了北地、遼東,還有轉戰河東,固守太原,以三千勁旅,對抗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十萬大軍的戰績。
反攻的號角是裴旻來長安之後吹響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郭子儀之前的功績。
非但不能,還要區彆對待。
那個時候廟堂呈現混亂局麵,李亨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的在背地裡唆使李琰放昏招。
可以說若非郭子儀死守了李唐王朝的龍興之地太原,若非張巡轉戰中原,連破叛軍,給李唐王朝爭取到喘口氣的時間。
史思明、令狐潮的大軍南下,江淮、荊襄一地必然是保不住的。
江淮、荊襄一失去,江南長江天塹的優勢不再。那局麵就大不一樣了。
唐王朝最艱難的這個時間裡,曆史上平定安史之亂的第一功臣李光弼,正跟著裴旻對決阿拉伯。
故而這第一之功,改落到了郭子儀的頭上。
也正是因為在滿朝動蕩的時候,郭子儀、張巡這樣的人物站了出來,拖住了叛軍兩路共計十五萬兵馬,給裴旻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故而加上這之前的戰績,郭子儀毫無疑問是第一功臣。
郭子儀得禮部通知,知曉裴旻親自率廟堂文武迎接,吩咐身後大軍緩行,親自領著北征諸將往十裡亭趕去。
抵達百米之外,郭子儀下馬快步前行,走到近處,直接跪伏在地,高聲拜道:“郭子儀叩見裴相!”
作為三軍主帥如此,身後的十數位大將自不能站著,一並伏地叩拜。
裴旻一時間有些訝異,郭子儀一身戎裝。
這軍中有不成文的規定,將軍著甲見上無需行大禮。
郭子儀穿著鎧甲,居然行此大禮。
裴旻忙上前將之扶起,笑道:“將軍乃平定叛賊的大功臣,何須行此大禮。”
郭子儀由衷道:“若無裴帥,焉有今日的郭子儀。”
對於裴旻,郭子儀一直有著小小的愧疚與感激,三次舉薦的大恩一直不敢忘懷。
不隻如此,李亨的所作所為已經傳遍了天下,更是讓郭子儀驚出了一身的冷汗。
對於李琰這個皇帝,郭子儀心中存著一定抱怨不滿,其中的原因正是李禕。
郭子儀因裴旻的舉薦,一直被重用,但一直又得不到真正的施展。直到遇上了李禕,李禕有足夠的才乾,也有足夠的魄力,兼之裴旻這位尚書令的支持,郭子儀才真正放開了手腳。
李禕也很倚重郭子儀的才華,郭子儀亦很尊重自己的這位上司。
安祿山被逼造反,郭子儀作為李禕的心腹,對於時局看得最是透徹。
必勝的局麵,硬生生給弄的失敗了不說,還令得李禕慘死。
這一切都是李琰聽信謠言的結果,兼之此後李琰昏招迭出,更加引發了郭子儀的不滿。
不過郭子儀是標準的儒家將帥,不管他對李琰對朝廷多麼不滿,忠君愛國的本心初衷是不變的。不會因為自己的不滿而耽誤事情,隻要皇帝朝廷需要他,不管受過多少委屈,他都會義無反顧的站出來,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