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的出現,抵定了勝局!
裴旻精心為突厥準備的包圍圈,也正式生效。
八萬突厥讓唐軍、回鶻軍的騎兵困在了包圍圈內。
裴旻也接管了三軍的指揮權,他並沒有選在將突厥困死,而是圍三缺一,向突厥部發起三麵圍攻。
突厥的左賢王闕特勤已經陣亡,他們的可汗默棘連、謀主暾欲穀趁亂逃跑,缺乏有效的指揮。
他們進行了微弱抵抗之後,大部隊沿著裴旻事先敞開的缺口向參天可汗道混亂潰退。
裴旻、承宗彼此領著各自的兵馬不疾不緩地追在後麵,逼迫突厥部的敗兵不停地拚命逃跑,直至精疲力竭,無再戰之力,這才從容發起總攻。
以最小的傷亡,近乎全殲了這股突厥兵馬。
是役,唐軍損兵七百,前後共斬首一萬三千餘,回鶻則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傷亡高達一萬六千餘,尤其是他們的前軍,幾乎給打殘了。
至於突厥,自不用說,幾乎全軍覆沒。
這裡麵有一個小小的前奏。
就在突厥精疲力竭,裴旻準備下達總攻命令的時候,特地問了承宗一個問題:“這些俘虜應該如何處理?照我的意思,全部殺了了賬。不過,此戰能夠得勝,族長功勞卓著。我裴旻不是小氣之人,這些羔羊,聽憑族長吩咐。是殺是收,你一言而定。”
裴旻這話直接讓承宗原本悔青的腸子,直接給扯直來了。
承宗現在最想乾的事情就是給自己幾個耳刮子,欲哭無淚的道:“那就殺了吧!”
他說這話的時候,心在滴血。
卻不知,這就是裴旻的目的。
裴旻對於大唐、回鶻之間的關係,看的很透。
大唐需要一個代理人,一個“盟友”,為他提供戰馬,穩定北疆安穩。
以目前的北地情況來看,回鶻是最佳的選擇。
但是國與國之間一個問題永遠避免不了,沒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小弟,也沒有人願意當一輩子的老二。
現在回鶻對大唐畢恭畢敬不假,但隨著回鶻的實力越來越強,或者大唐遇到什麼問題,實力變弱,他們必然會起異心,這是不可抗拒的因素。
因故裴旻一直在考慮其中的度,不能讓回鶻崛起的太快,亦不能讓回鶻元氣大傷無力北方稱雄。
兩者皆不符合唐朝的利益。
裴旻看出了承宗急於求戰的野心,他是想憑借自己的實力,擊敗突厥殘部,然後儘收突厥俘虜。
突厥俘虜都是騎射好手,隻要給他們一口飯吃,給他們一匹馬一張弓就是一個戰士。
一但回鶻收編了突厥降卒,那他們實力將會膨脹到一定程度。在大唐的支持下,實力瘋漲的他們能夠輕而易舉的取得北地的霸權。
這得到的太容易,往往不懂得珍惜。
理想的結局是在大唐的幫助下,回鶻“艱難”的取得了霸權。
在這“艱難”的過程中,大唐不斷的支持回鶻各種物資,而回鶻也廉價的用牛羊馬匹互換……
如此才能將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