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道:“試試看唄,總不能將老管家種的豆子犁了!”
張先生道:“是不是有點冒險!”
楊炳道:“無妨,多施肥就是了。而且我見這種作物應該是像芋頭一樣食用塊狀根莖,根莖長在土中,土質疏鬆一些,應該有利於其生長。”
估計這些準備工作得用兩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安排完畢後楊炳又來到焰藥作坊。焰藥還在正常生產,隻是楊炳發現半成品庫中積壓了不少粉末焰藥。詢問原因,熊寬卻支支吾吾的不肯說出原因。
老管家在一旁尷尬地說道:“這烈酒和糖霜賣得挺好的,作坊有點供不上。”
楊炳聽明白了,這新研製出來的烈酒和糖霜售價極高,這財迷的老管家把糖酒都拿去賣錢,卻把這邊的給停了,這老頭怎麼總是做這些拖後腿的事情。
楊炳不悅地說道:“那也不差這點吧!”
老管家道:“我看這焰藥已經有不少了,況且那個粉末的不就挺好用了嗎!”
楊炳耐著性子說道:“焰藥怎會嫌多,不說打仗要用,礦山上開山炸石,用量隻會更多。”
老管家道:“焰藥還有這個用途?”
張先生道:“焰藥可以炸開城牆,自然也可以炸開山石,這還用問嗎!”
老管家辯解道:“我的意思是用這些粉末狀的不就行了嗎!何必浪費糖酒!”
楊炳耐心地說道:“老管家有所不知,這焰藥是硝磺木炭混合而成,這幾樣東西輕重不一,存放運輸之時,重者下沉輕者上浮,就會分成幾層,那時威力就會大減。”
老管家道:“用了糖酒就好了嗎?”
楊炳道:“用糖酒將焰藥製成顆粒,每粒焰藥的配比就會固定,而且顆粒之間留有空隙,更利於焰藥燃燒,這和做飯燒柴不能填得太滿是一個道理。再者粉末容易吸潮,也不好保存。”
金老插言對老管家道:“你這老貨怎麼如此糊塗,這兩種焰藥威力差了一倍都不止!”
老管家紅著臉說道:“我這就安排人將糖酒運來!”
楊莊主也很疑惑,這老管家平素處理莊中事物頗為得力,近些日子這是怎麼了?於是對老管家說道:“以後這幾處作坊的供給要及時些!”
老管家紅著臉應了,自己都納悶為什麼會做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難道真的老了!
此間事了,眾人又來到山上的鐵匠作坊,這裡由金老主持,倒是一切正常。
如今大規模的製造都在山下進行,這裡成了金老的實驗室。
在楊炳的建議下,金老領著幾個精乾可靠的徒弟隻做新品研發和工藝創新的工作,老頭乾勁十足,感覺像是年輕了十歲一樣。
眼看著到了中午時分,眾人下山吃了飯,又到山下的幾個作坊和養殖場走了一圈,楊炳又就各種問題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眾人深以為然,一一安排進行改進。
不知不覺中這位三少爺的話語權在楊家越來越重,楊莊主對自己這個三兒子,也幾乎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老管家看在眼裡,心中總隱隱感覺有些不妥。
最後來到練兵場,營房建造已經完成,牆壁也以粉刷完畢,一切用具也以準備就緒,雖然室內還有些潮氣,但已經可以居住。
這些日子無人主持,新丁們自在了幾天,有些散漫。
楊炳看在眼中,心道:“楊康回來了,你們的苦日子來嘍!”
山上山下走了一小天,大夥都有些疲乏,眾人來到議事廳休息,順便總結落實一下今天商量的事情,也安排一下以後幾日的工作。
眾人聊了一會兒,話題又回到了武器製造和俘虜的問題上來。
先是俘虜問題,礦山建設還沒完成,暫時還不能開工,這些俘虜聚集在一起,浪費糧食不說,聚在一起無所事事,恐生事端。
楊炳的建議是:分一部分俘虜去建造礦山的外圍設施,修房子、砌牆、挖溝都是體力活,可以消耗他們的體力,順便培養下順從性。
另外,出入盆地的道路太過崎嶇難行,也要修整一下。
楊家莊位置偏僻,被群山圍在中間,雖說安全,但交通卻極其不便。
有水路順流而下,船隻重載而出,輕載而回,貨物運出到還可以將就,但原料運入就困難得多了,走水路是逆流,費時費力,走陸路車馬難行,困難異常。
如今趁著有免費的勞力,不如把這些問題解決掉,而且順便可以在水陸兩條道路上修建防守工事,加強莊子的防禦力量。
大家都認為這個辦法不錯,隻是這樣的話莊丁們就都得留下來作為看守,楊康想繼續擴大戰果,繼續攻打土匪巢穴的計劃又得推遲了。
至於武器製造問題,老管家認為太過費錢,夠用就行了,不必再加大產量。
楊炳卻說道:“銀錢買其他東西花出去,就是花出去就沒有了!做生意一倍之利可稱為高,十倍之利可稱為暴,但如果變成武器,則回報為百倍千倍,在這方麵決不能不能摳門!”
楊炳這一番話噎得老管家半晌無語,這不是土匪強盜的心思嗎!
難道我們楊家以後要靠搶奪劫掠發家致富?
楊莊主聽了兒子的話也是一臉苦笑,但仔細一想,好像還挺有道理!
次日老管家召集了莊子中幾位會修路建房的大工匠,商量礦山修建和修整道路的事情,楊炳忽然對這個時代修路時測量高程的技術來了興趣。
探討之下發現,這些工匠水平有限,應該不能代表這個時代應有的技術水平,畢竟他們隻是些鄉間工匠,沒有經曆過太大的工程。
楊炳協助他們製造了些測量工具,又確定了道路的結構。並讓楊先生選了幾個聰明伶俐學生協助測繪,這幾個學生本來就識字,又都是匠戶家的子弟,跟著楊先生學習了一個多月,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楊炳將測量的方法傳授給他們,加上工匠們的經驗配合,基本可以勝任。
又去了幾處礦山,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製定了房屋牆堡的建造方案。
等到將施工方案大致安排完畢,老管家分配了施工、管理、保衛人員,已經到了傍晚時分,楊熊來報,說山上的土地已經整理完畢。
次日早上開始移栽紅薯苗,主要勞動力是四隻小熊,又找了些山上工匠的家屬幫忙。
莊中眾人不知這薯苗的產量,又是栽種在山腳下不太產糧的閒置土地,都不太重視,隻是任憑楊炳帶著幾個少年來弄。
楊炳也樂得如此,沒人在旁邊看著,自己還能自在點。
楊炳根據土地的情況,在不同的地塊采取不同的栽種方法。
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塊采取了平栽法,就是將紅薯藤蔓水平埋入土中三到五厘,隻露出一小節在外。這種方法雖然抗旱能力弱,但結薯多。
在幾處乾旱的地塊采用直栽法,就是將薯苗直立著栽入土中,這種栽法入土深,所以抗旱能力強,但埋在土中的節點少,結薯量也就少,所以栽種的密度要大一些。
而處於兩者中間的地塊,采用斜栽法,也適當密植處理,這種栽種方法優缺點處於前兩種中間,但操作容易,抗風、抗旱、易成活,所以栽種的麵積最大。
整整忙活了一天,才將所有紅薯苗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