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水河畔,剛剛落成的蜂窩煤工坊內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一車車剛剛被運送過來的煤炭被破碎成粉末。
工人們快速的將煤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加水攪拌。
緊跟著馬上就有人使用模具將攪拌完的煤泥變成一塊塊蜂窩煤放到傳送帶上。
隨後傳送帶就接住著水車的帶動將這些蜂窩煤傳送到不遠處的窯爐裡。
隻需短短的一個時辰,幾百塊蜂窩煤就會被烘乾,隨後又有人將它們碼放整齊。
這樣的設備一共有十套,每天都能產出幾千塊蜂窩煤。
不遠處還有製造蜂窩爐和煙囪的工坊。
大量的生鐵被重新化為鐵水然後澆築到提前做好的模具中。
等到冷卻以後再將各種模具中的部件組裝起來,很快就組成了蜂窩爐的外套。
隨後又有人給爐膛內摸上耐火土,這樣一個蜂窩爐就算完成了。
一部分人將熟鐵板打製成長短不一的煙筒,這樣就能輕易地拚湊出一套蜂窩爐。
這裡隻是用去了少數的人力,還有更多人被分配到了其它工坊。
有人在專門製作平麵玻璃,這是用來賣給人做窗戶用的。
有人在燒製水泥和磚瓦以及瓷磚,這些都是建築材料。
裴明禮正在大力的向外推銷這些。
有著安置點的樣板,這些東西一點都不愁賣。
還有更多人的人被李治帶進了長安城,他們負責將長安城內的大街小巷全都鋪成水泥路。
女人們也都沒閒著,李治製作了許多紡線機,並從突厥商人手中購買了大量的羊毛。
這些羊毛被紡成了毛線。
李治專門讓司衣坊的工匠將織毛衣的方法繪製成了圖紙經過雕版印刷以後與毛線一起進行售賣。
他還改進了現有的紡紗機,將紡紗機由原來隻能紡兩線增加到了十六線。
操作方法也由之前的手動變成了腳踏。
這樣一來不但紡出的紗線更加細致緊密而且效率也提高了幾十倍。
李治雇人製作了十幾套提花紡織機,專門用來生產高端綢緞。
這方麵他沒有吃獨食,而是拉上了包括房玄齡等三位老師在內的整整二十幾家一同進行的投資。
當然為了表現自己對親情的看中,李治還拉上了自己的那些兄弟。
就連李承乾和李泰都被他拉來入了股。
他這麼做其實主要是沒辦法。
絲綢可是大唐的硬通貨,這東西可是能直接拿來給官員們發工資的。
原本這些都是由民間百姓們自行生產,然後被各大氏族壟斷性的低價收購。
氏族們就是靠著這種低收高賣的操作每年賺取著大量的利潤。
李治現在做的事其實就如同在刨人家的祖墳。
他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小體格,覺得這件事還是要多拉一些人來組成聯盟的好。
不然他敢肯定自己很快就會迎來第二次刺殺。
唯一讓李治感到失望的是,現在整個大唐隻有他自己承包了上百畝土地種植棉花。
而這些棉花還都被他貢獻給了宮裡。
不然的話棉布也能成為一種熱銷商品。
有了這些賺錢的項目李治之前的付出終於開始見到了回報。
接下來他馬上又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