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銀行的提議(2 / 2)

至少在他們的任上可以多拿一份收入。

李治在奏折上提出的官營工坊包括各種金屬礦石的開采和冶煉以及各種船舶的製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李世民之前從未聽說過的行業。

這個行業就是銀行。

大唐到目前為止隻有一種大規模流通的貨幣那就是“開元通寶”。

這種銅錢每十文就有一兩重,非常不利於大宗商品的交易。

李治提出的想法是以黃金儲備作為錨定物,設計一種特殊的紙幣來替代銅錢。

李世民看到這裡時已經開始認真起來。

因為接下來的內容將是他從未接觸過的。

李治接下來提出的便是一些現代銀行的運作模式。

包括如何收儲,如何借貸,各地銀行之間該以何種憑證來相互支取存款。

這裡麵詳細列舉了銀行的運作和盈利模式。

還列舉了銀行能夠對國有項目開發所提供的支持。

同時李治還借此提出取消之前使用絲綢,糧食等物來支付官員俸祿的做法。

讓這些物品回歸到商品的性質當中。

最主要的是李治給出了詳細的辦法來避免出現貨幣的大幅升值和貶值。

李世民看得非常認真。

他將這一段翻來覆去地連續看了四五遍。

他將每次關注到的細節都記錄了下來。

然後又針對這些記錄反複地權衡利弊。

到最後他終於基本上理解了銀行的巨大作用。

同時也讓他對李治的智慧再一次感到震驚。

在李世民看來這樣的想法絕對不應該是獨自一人能夠想出來的。

這至少應該是一個龐大的機構利用很多年才能總結出來的經驗。

然而眼下這樣的一份提案就活生生地擺在自己的麵前。

一段長時間的呆滯以後李世民重新拿起了奏折。

他想要再看看李治的下一段內容寫了些什麼。

對於李治來說第二段內容才是他想要說的重點。

其中的第一條就將李世民震驚得無以複加。

李治要給派往嶺南的所有戰俘進行赦免。

讓這些人全都擁有普通百姓的身份。

他懇請李世民給予這些人和大唐百姓一樣的待遇。

賜給他們永業田和口分田。

這個提議讓李世民感到很為難。

原本按照之前的商定這些人在完成了嶺南的開發以後還是會將他們遣返回吐穀渾境內。

這和之前對東突厥的安置辦法一樣。

李治如今的想法相當於完全否決了之前的一致決定。

雖然他也提出吐穀渾人的漢化程度較高並且具備農業人口的素質。

但是在朝臣們的眼裡看來吐穀渾人終究是外族。

將他們留在大唐境內很可能會給將來造成隱患。

李世民感覺這件事通過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又不忍直接拒絕了李治的提議。

於是他決定繼續看看奏折後麵的內容然後一起召開一次朝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