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原本還在猶豫要不要派李治走一趟河東。
原因主要是李治剛剛返回長安尚未好好休息一陣,李世民實在是舍不得讓李治再次出去奔波。
然而尚未等他做出決定這邊李泰又提出了前往劍南的請求。
李世民開口對李泰說道:“劍南之地群山聳立,溝穀縱橫,且道路難行,酷熱難耐。
吾兒自幼從未出過長安,如何受得了如此之苦?”
李泰道:“九弟如此年幼尚有勇氣前往嶺南瘴瀝之地,兒臣又豈能畏懼區區道路之險?”
李世民聽了李泰的話以後忍不住沉思起來。
他自然知道李泰為何會主動提出前往劍南。
但李泰與李承乾和李治兩人有著很大不同。
李承乾身邊有專門的老師時刻教導他處理政務之法,又已經有過多次監國經驗。
李治更是早已憑借自身的超凡才智在朝堂上站穩了腳跟。
而李泰之前從未有過獨自處理政務的經驗,此時在毫無經驗的情況下前往劍南道真的合適嗎?
況且劍南之地也是漢僚混雜,更有之前投靠於大唐的眾多羌人居住於此。
如此複雜的民族關係李泰又是否有能力妥善處理?
可是如今李泰剛剛再次回歸朝堂,正是急於表現之時,如果自己拒絕了他的請求恐怕對他又是一次打擊。
想到這裡李世民抬頭看向了房玄齡等人。
他首先開口對房玄齡問道:“玄齡認為兩位殿下參與救災是否合適?”
房玄齡聽了李世民的問話以後忍不住心裡一陣發苦。
正常來說這時候由兩位皇子出麵賑災自然是再好不過。
然而,如今皇上的幾位皇子都尚未成年。
這裡麵真正能夠讓眾人放心的也就隻有年長一些的太子李承乾和心智早熟的李治兩人。
如今太子並未張口請求前往,而從李泰之前的政治表現來看確實要差上不少火候。
即便如今有些進步,在房玄齡看來也是有限。
如果自己此時貿然同意到時萬一出了紕漏定然是要被埋怨。
可是如果自己斷然否定,恐怕又會被李泰暗中記恨。
原因無他,自己此時的身份可是李治的老師啊!
想到這些房玄齡隻能無奈地開口道:“此事能有皇子出麵自然是極好的,至於陛下屬意哪位皇子下官不好置喙。”
李世民聽了房玄齡的話以後忍不住一皺眉頭。
他與房玄齡等人相處日久自然能夠從隻言片語中猜測出對方的想法。
此時房玄齡既不否定皇子出麵的提議又不明確同意讓李泰和李治兩人前往。
顯然是對其中一人的能力不太認可。
而他所不認可的那一個肯定毫無意外的就是李泰。
李世民又將目光看向了長孫無忌。
他是李泰兩人的舅父,這時候應該敢於做主。
於是李世民對長孫無忌問道:“輔機對此有何意見?”
長孫無忌毫不猶豫的開口道:“臣同意房相的看法。”
李世民一聽這話心裡忍不住一歎。
得,不用說,長孫無忌這也是不看好李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