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喜歡算無遺策,尤其是自己使出陽謀,讓敵人明知道是他的計謀卻迫於現實不得不往陷阱裡踩。但如今有一個在他算計之外的意外因素出現,讓習慣了掌控一切的沈縉更覺得有趣,畢竟未知才是有意思的。
沈縉沒有貿然的讓方名岩趁東方榅剛剛上位東奕還不穩的時候進攻,他不敢小看東方榅,萬一東方榅早有準備埋下陷阱,他匆忙出兵,反倒是給對方送菜了。倒不如雙方都先準備準備,然後堂堂正正的打一場,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大慶的國庫非常充實,這幾年時間沈縉也為這次的戰爭做了不少準備,因此臨到開戰的時候,準備起來很是從容不迫,尤其是與到處征糧征兵的東奕相比。
東奕雖然有一個東方榅力挽狂瀾,但畢竟因內亂落後了大慶這麼久,這場戰爭勝利還是偏向大慶的,東奕不過是做最後的垂死掙紮。誰都清楚大慶遠比東奕有優勢,但是古往今來以弱勝強的例子還少嗎?沈縉絲毫不敢放鬆警惕以為十拿九穩,不光他自己不敢放鬆,甚至還不讓那些朝臣將領們放鬆,每日都要嚴肅正色的提醒他們一遍:“若是在這麼大的優勢下,你們還能落敗,也不必回來見朕了,直接跟敵人同歸於儘罷。”
在如此強壓下,原本就信心十足到有些自得自滿的大慶將領們個個隻覺得壓力劇增,全都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以免陰溝裡翻船。
&&&&&&&&&&&&&&&&&&&&&&&&&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戰爭曆時很長,尤其是古代這種冷兵器作戰的時代。沈縉不是不知道炸藥怎麼製作,隻是在這種古代空間世界,似乎冥冥之中有什麼阻礙著他,每當他想弄出什麼超過這個時代發展的大殺傷性武器時,就會被自動屏蔽。也就是說,他即使把炸藥□□弄出來了,那玩意兒的威力還比不上刀劍,這大概是因為禁止破壞平衡吧。
東奕國不同於基本上沒什麼抵抗力的鳳來國,東奕國軍隊在東方榅的領導下帶著股哀兵必勝的味道,拚死抵抗大慶的軍隊。
東奕八十萬大軍,其中有四十萬是之前全國征的新兵,沈縉完全沒給東方榅訓練新兵的時間,就拉開了戰爭的序幕。其實若非沈縉要為這次戰爭做好完全準備,他連東方榅征兵的時間都不會給。
大慶足足百萬大軍,雖然其中也有不少水分,但比東奕要好太多了。有方名岩的指揮,大慶頻頻傳來捷報。然而這如同破竹之勢,在東方榅禦駕親征後有所減緩,甚至變得困難起來。
原著中就有描寫東方榅與方名岩鬥智鬥勇的情節,可以說,在行軍布陣方麵,方名岩略勝東方榅一籌,卻也沒勝過太多。而之前本該是東方榅與方名岩對手戲的那場戰爭因為有沈縉的插手,變成了東方榅與幾位兄弟勾心鬥角,根本沒機會與方名岩鬥智鬥勇。隻是劇情很頑固,延續到了現在。
東方榅身為東奕新皇,禦駕親征,無疑是極大的給東奕軍隊鼓舞了士氣,再加上東方榅在戰略上的謀劃,方名岩開始感覺到困難了,雙方交戰也是有勝有敗了。
沈縉最擅長的掌控大局算計人心,對排兵布陣這方麵並不算很了解,隻是讀過幾本兵書,還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因此他這個門外漢就沒有對方名岩這個門內漢指手畫腳,駁回某些請他同樣禦駕親征鼓舞士氣的請求,坐鎮大後方,保證前線大軍的糧草和其他物質供應得上。
有時候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戰。
果然,東奕的軍隊之前還能在東方榅的率領下不懼大慶軍隊,但隨著後勤的補給不利,軍營的糧草被方名岩使計燒毀了大部分,路上運來的糧草被沈縉派還在東奕國內的手下半途毀掉,東奕軍隊陷入了餓肚子的危機中。
這場進攻東奕國的戰爭曆時了八年,方名岩和沈縉一個在前線,一個坐守後方,雙雙聯手,再加上百萬大軍,愣是將東奕軍隊打得節節敗退,終是在八年後的某天轟開了東奕皇都的大門。
東奕皇帝東方榅在皇都被攻破後,連逃跑的希望都被方名岩派大軍包圍皇城的舉動而掐滅了,再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他心灰意冷下,殺死所有的皇家人,然後趕走太監宮女,跪在太廟中自焚而亡。
自此,東奕國滅,大慶一統天下。
原本因天下在他手中一統而歡喜的沈縉在得到這個消息後,不免為東方榅歎息一聲: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