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離開醫署(1 / 2)

阿嶠記事 將逾 3978 字 10個月前

[]

還未到九月,長安城中已然張燈結彩,東西兩市的客商比往日多了許多,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天子誕辰做準備。

皇帝今年六十整壽,八年前臣屬百僚上表請奏,將其誕辰立為“千秋節”,舉國同慶以增國運。是以每年九月十六,朝野休沐三日,為皇帝慶壽。

城中節日氣氛一日高過一日,連帶著太醫署中的學子,也顯得心浮氣躁起來。

張醫令素來很有威望,因此沈嶠在太醫署中,也並未遭到詰難,這些時日她名義上是藥童,卻不會真的有人把她當藥童來用。

蘇太醫也不會為難她,他頗為意外地發現,沈嶠寫得一手好字,比他的幾個徒弟都要好看得多,於是就讓她抄錄一些不需保密的脈案。

就算是同樣的病症,不同人的體質、大夫的習慣都使療法有所差異,沈嶠靜心思辨用藥間的細微不同,有不懂的,就向蘇太醫討教,短短幾日,兩人都覺受益匪淺,蘇太醫更是深深明白了何為真正的“教學相長”。

沈嶠考慮到自己終究還是外人,直接去各處聽課,怕是師、工等人也不會同意。

至於署中病案,更不是她可以隨意翻閱的,沈嶠想了想,向張醫令處討了一枚可以進出藏書閣的令牌。

太醫署中的藏書閣,並非隻有醫書,經、史乃至百家之言、風土遊記,無不包羅。沈嶠每日忙完蘇太醫的安排,就在藏書閣裡幾乎安了家。

為了少引起注意,她一身男裝打扮,將眉毛畫濃、膚色變暗,一眼看去還真像個少年郎。

朱彥明也以張醫令的處罰為借口,每日課後,都來藏書閣晃蕩,每逢人問起,隻說是整理藏書,實則他的目光,幾乎從未移開過角落裡那一抹清瘦而堅韌的身影。

“今日又在讀什麼?”

見沈嶠長舒一口氣,抬頭眺望遠方,似乎從書中世界脫離出來,朱彥明故作無意地走向她,雙目含笑地看著她。

這是一卷竹簡,沈嶠雙手捧著,此時才發覺手腕有些泛酸,她輕輕放下,一邊活動關節,一邊隨口回答:“是當今陛下繼位之後,崔太傅與當時的左右相等人一起編撰的《元令律》,前些年,聽說鄧相等人又為其做了修正和注解,不知為何,太醫署裡沒有找到。連我手上這本,也隻有這卷不全的竹簡,沒看到有簡便些的紙冊。”

朱彥明與她一同站在窗前,看著那些晦澀難懂的條文,輕聲笑道:“這或許是醫令大人或哪位博士遺留在這裡的,沒有做署中藏書的標記。”

“對了,你為何要看這個?除了要考律科的士子,很少有人會去讀這個吧。”他瞧著矮桌上那幾張被墨水浸透的紙頁,顯然,她不是在隨意打發時間。

沈嶠那日聽崔十一娘有條有理地引用律例,駁斥盧三爺後,就一直想找此時通行的《元令律》來看看。沒想到因近三年朝廷取士隻開了進士、明經兩科,明法、明算等不知日後還是否會開設,律書已幾乎無人會買,她跑了好幾家書肆,都沒有找到。

“讀醫書累了,總想看點彆的,嗯……就比如說,看看要是有病患誣告我治壞了他,依律來講,是怎樣的章程?”

沈嶠說了一半的真話,她有點想見崔十一娘了,從鄧府請辭後,她隔天就抽空去了鴻升堂一趟,秦掌櫃還在家中休息,管大夫卻重新開始在堂中坐診。

她並未進去,而是在周圍觀察了許久,在附近巡邏的壓抑明顯多了不少,想來應該是那位崔小姐的格外照顧。

朱彥明更覺得她與眾不同,這樣枯燥的東西,他讀了一天的醫書,已然是頭昏腦脹,連話本也覺得索然無味,更彆說這些一般人不會翻閱的律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