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學說源於墨子,是諸子百家唯一無法確切形容的學說。
孔子學說以儒為名,老子學說以道為名,商鞅韓非等人的學說以法為名,唯獨墨子,他的學說是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
因為其思想太過超前,難以歸納!
自墨子死後,墨家三分,齊墨、楚墨、與秦墨。
齊墨繼承了學術,在稷下學宮傳道,但已經式微不已。
楚墨繼承了俠義,他們仗劍直行,扶危救困。
秦墨繼承了技術,這一派心心念念的就為創造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借此實現墨子的學術思想。
元宗是當代墨家矩子,是上一代墨家矩子孟勝的傳徒,說是墨家矩子,其實就是一個光杆司令。
齊墨蝸居稷下學宮,不問世事,楚墨的首領現在是春申君門客,秦墨更是成為了官方組織,唯秦王命是從。
所謂墨家,其實已經名存實亡了。
“方才梁兄所言,治政當以仁愛、以禮樂,在下認為不然,此道不足為憑,所謂仁愛實為大偽之言!
禮樂之道更是禍亂之源!”
元宗此言一出,梁子正眉頭一皺,但是沒有出聲,耐心聽著。
元宗環視一眼,繼續說道:
“方今天下動亂難平,若欲治政,必細察動亂之源。
如醫者治其疾,不知疾之所起,何以攻?
方今天下之象,國相攻,家相篡,人相賊!
此象何因?
在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此因何理?
蓋強執弱,眾劫寡,富辱貧,貴傲賤,詐欺愚!
若欲解此大弊,必兼相愛,交相利!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元宗在台上滔滔不絕的闡述著墨子的思想,底下卻都皺著眉頭,這個學說在現在這個時代,遠不像梁子正的儒家那樣那麼令人易於接受。
墨子的思想自從秦國一統以後,就漸漸消亡了,隻有他那俠義精神留存在了人們心裡。
墨子的思想是什麼?
儒家與墨家都在推崇愛,但儒家講的是仁愛,墨家講的是兼愛。
仁愛是有等級的,對於花草樹木,我們要愛,但是不必施與仁,對待百姓,我們要施與仁,而不必施與親,親是最高等級的愛,是留給家人的。
因此儒家才會推崇以仁孝治國,因為他認為孝順的人必然是仁愛的人,仁愛的人必然是一個忠誠的人,君父君父,君者父也!
孔子推崇的是周朝,因為那時候諸侯與共主的關係就是有親緣關係。
在孔子看來,要想天下大治,最好回到西周時期,要是實在不行,東周也湊合。
墨家所講的兼愛與仁愛不同,這是沒有等級的愛,是平等的愛。
儒家講究先愛親人,再愛家,之後愛國,最後在分一點給蠻夷。
墨家追求的是平等,愛彆人要像愛自己,愛彆的國家要像愛自己的國家,他反對戰爭,反對持強淩弱,反對弱肉強食。
他推崇的時代要更早一點,是堯舜禹時代,一個禪讓製的時代,一個平等的時代。
當然,還有一個更遠的,那就是道家學說!
“彩。”
元宗說完,大家雖然都不認可,但還是保持了基本的尊重。
元宗見此也不在意,墨家式微久已,早已不複當年風光,他來此處也是想要宣揚名聲,為將來統一墨家做一些準備。
順便向天下宣揚一番,墨家還未曾消亡!
“二位言論,在下實難從也!”
果不其然,他剛剛說完,還沒等梁子正反駁,就有人站起身來說話了,而且一杆子將剛才的二人全部打翻。
王學斌身旁的紀嫣然放下了筆,起身說道:
“尊駕若有高論,還請登台宣講!”
台上的元宗與梁子正也是點頭稱是,將台上讓了出來,都沒有入座,而是站在一旁觀看。
這人大步走上前台,也沒有行禮,直接開口說道:
“二位所言,未免大而化之了,所謂兼愛、仁愛,不過空談而已!”
上台的人沒有自我介紹,直接就開始說了。
“二位先生一位談仁愛,一位談兼愛,誇誇之言,實無所益!
此乃以私奉公,實不可取!”
這話一出,大家可不僅僅是皺眉了,紛紛開始議論起來。
台上的人不以為忤,繼續說道:
“拔一毛而利天下,此事不能為也!”
王學斌一聽這話,知道這道家楊朱學派也來湊熱鬨了。
一旁的紀嫣然也皺著眉頭,起身問道:
“不知先生如何稱呼?在下記書立說需得先生之名號!”
台上那人聞言一笑:
“我是楚國鐘陽,越紀氏有禮了!”
報完來曆,繼續說道:
“二位先生所談均是損私而奉公,禮樂也好,兼愛也罷,皆不可取!
損私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