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客氣。”
眾人見他上樓,於是又重新拿起了筷子,然而有人剛下筷子,忽然想起來道:“對了,既然他們反對的並非是新政,而是朝廷三司條例司,那麼是否從一開始,就如尚公子所言,虞山居士……”在其中推波助瀾,或者冷眼旁觀呢?
那人頓時說不下去了,放下筷子,怔在原地。
*
第二日,方瑾玉怕虞山書院的人將自己給認出來,所以等在了府衙裡,隻是坐立不安,難以靜下心。
這時,小廝走進來,對他道:“少爺。”
“外祖回來了?”
小廝搖頭,“沒有,不過您讓小的打聽雍涼考生落腳之地,小的已經打聽到了。”
“在哪兒?”
“福升客棧,所有考生都在那裡。”
“好,我知道了。”正在此時,身後傳來腳步聲,方瑾玉回頭,就見到楊慎行大步而歸,於是他連忙迎上去,“外祖,怎麼樣?”
楊慎行的臉上並無一絲笑意,反而帶著慍怒和羞惱,他沒急著回答方瑾玉的話,先坐下來,閉上眼睛,沉沉地吐出一口氣仿佛這樣就能將翻湧的心緒給平複下來。
而看到這個情況,即使不說,方瑾玉也知道是什麼結果了。他端來茶,走到楊慎行身邊道:“外祖,先喝口茶消消氣吧。”
楊慎行畢竟是幾經宦海沉浮之人,回到府中其實怒意已經消了大半,聽此,他睜開眼睛,接過茶盞湊到嘴邊,猛然灌了兩口,顯然那邊連口茶都沒有喝下。接著杯盞磕在桌上,發出清脆的響聲,他說:“真是豈有此理。”
“外祖,虞山居士說了什麼?”
楊慎行道:“老夫算是知道他究竟是怎麼想的了。”
“不是反對新政嗎?”
“他反對新政,可更反對老夫。”
楊慎行這麼一說,方瑾玉心中頓時一怔,“這豈不是沒有商量的餘地?”
楊慎行深深歎了一聲,沒有說話,他見到了虞山居士,也談論多言,然而……
“若是高自修在這裡,老朽還能考慮給一個機會,可是你,楊大人,捫心自問,你推行新政難道真的是為了天下黎民,而不是為了楊家東山再起嗎?”
“可高自修已經不在了,難道就讓這救國之策也隨之葬送?居士,你知道大順再這樣下去,沒救了!”
“救國之策?”虞山居士傳來長長一聲歎,“然而在你之手就是禍國之策,此乃天意啊!”
“虞山居士,此言本官可擔當不起!”
“楊大人,何必羞惱?三司條例司中的官員哪一個不是得你楊首輔調入其中,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又哪一件不是出自你之手?從新政開始之初,便已經偏離了高自修的初衷。他的新政我看過,你的新政我也看過。”
“照實而沿用,有何區彆?”
“不儘然吧。”
“請居士不吝賜教!”
“地方新法之考較,論官跡還是論民意?梁成業大肆妄為,依據的便是這一紙求財之法,那他錯在何處?隻字之差,其意千裡啊!”
楊慎行無法反駁,他對新政並非毫無更改,對端王的妥協就體現在這官員考較之上,虞山居士,一眼便看出了其中關鍵。
“相比起你,老朽更怨恨高自修,為何在臨死前沒有找好衣缽,繼承這新法之誌,反而讓你以此博出這一條晉升路,成為加重天下苦難的惡法,既然如此,不如就讓它埋沒於曆史長河,到此為止吧!”
“好,好,好!居士,你承認了,雲州之亂果然是你樂見其成的?有可為卻不為,你可當得起這千人敬仰之名號?”
“長痛不如短痛,老夫愧疚於雲州百姓,卻無愧於心!”
“虞山居士,你當知道我是誰,書生造反,十年不成,今日我還能好言好語相勸,否則……”
“請楊大人賜教,虞山書院之人,從不畏懼流血犧牲。”
……
楊慎行想到這裡,臉皮不由抽動,“老匹夫!”
“外祖。”方瑾玉看他的臉色越來越差,擔心地喚了一聲。
楊慎行雙手握拳,緩緩吐出三個字,“高自修……難道我不希望他還在嗎?”新政之難,難於上青天,“莫不是要斷送在我手裡……”
“高自修?”方瑾玉聽著這個名字,忽然道,“外祖,莫不是有他,這虞山居士便能通融?”
“可他已經死了。”
“那,那他的兒子可不可以?”方瑾玉急切地問。
楊慎行一怔,“你說什麼?”
“高自修的兒子,高學禮,現在就在雍涼,給寧王推行新政,聽那些從雍涼而來的考生說,百姓人人愛戴,紛紛為兩大新法叫好,可謂成功之案例!為此他們甚至在昨夜文香樓裡與雲州書生爭辯起來,講述新政的好處。”
“此時當真?”
方瑾玉連忙點頭:“千真萬確,我親耳所聞。”
楊慎行站起來,來回踱步,“學禮竟在雍涼?”楊慎行說完,頓時恍然,“對,他們當初是被流放在西北。”
“外祖,虞山居士不相信您,能不能看在高自修的份上,給高學禮一個機會?”
“你是說把他請過來?”
“可行嗎?”
楊慎行思忖片刻,然後問:“玉兒,那些考生落腳何處?”
方瑾玉精神一振,說:“我已經打聽清楚了,就在福升客棧。”
“好,那你代外祖走一趟,請他們來見見老夫。”
方瑾玉抬手恭敬行禮,“是,孫兒定不辱使命。”說完,他叫上小廝就興匆匆而去,總算,他有點用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