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哈佛都要饞得流口水(1 / 2)

1850美洲黃金大亨 魚窩 7939 字 9個月前

“伍爾西校長,我是衷心希望能夠和耶魯大學達成合作,發揮我們彼此間的優勢,讓更多加州的孩子在本州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梁耀說道。

教育不是生意,如果是洽談商業合作項目,梁耀肯定不會這麼早就亮出自己的底牌,給耶魯大學提供這麼優厚的合作條件。

基礎教育可以靠砸錢普及,專科學校可以靠企業根據自身的需求自主創辦。

但創辦高質量的綜合性大學,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

曆史上南北戰爭之後的重建期,由於加州的經濟並未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到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加州的經濟已經嶄露頭角,透露出成為經濟強州的潛質。

不過直到1891年加州才擁有了能和哈佛耶魯賓夕法尼亞大學等名校相媲美的斯坦福大學。

“伍爾西校長,我想我們加州給的誠意已經很足了。”皮爾曼也插口道。

“哈弗大學主動找我們合作,我們可都把他們的晾在一邊,先和你們耶魯大學洽談合作辦學事宜。”

聽說耶魯大學要和加州合作辦學,哈佛大學也曾向加州方麵拋出過合作的橄欖枝。

隻不過哈佛方麵的合作要求比較嚴苛,哈佛方麵表示可以在加州開設一個哈佛大學加州分校,主研化工領域,該校出的科研成果有哈佛和加州方麵共同分享。

哈佛的胃口太大,而且梁耀想辦的是加州本地的綜合性大學,不是某所學校的分校,和哈佛在加州辦學的理念背道而馳,因此梁耀沒有理會哈佛。

“您的合作誠意是有目共睹的,我出發來之前,校董事會那邊已經給了我很大的授權。”伍爾西說道。

“校董事會的意思是,隻要貴州有興辦高等院校的土壤,就可以和貴州合作辦學。”

“您在加州也考察了一周了,您的意見是?”皮爾曼有些緊張地詢問伍爾西。

加州大學要是能辦成,將是他擔任教育部長期間最大的政績之一,是能彪炳史冊的。

這麼好的名留青史的機會他可不會輕易放棄。

“加州基礎教育普及程度之高,完全出乎我的預料,這裡有興辦高等院校的土壤。隻要我們現在能夠在一些細節方麵談妥,我馬上就可以拍板決定。”伍爾西笑道。

伍爾西不僅在加州的大城市考察過,也乘坐火車去過一些鄉鎮和鄉村。

加州的每一個鄉村無論大小都至少有一所公立小學,鄉鎮則至少有一所公立中學。富裕的村鎮甚至還有當地鄉紳自己創辦的私立學校。

公立學校不僅做到了完全免費入學,對條件困難的學生還有餐食補貼、住宿補貼、雜費補貼。

更難能可貴的是,加州的中小學對學生沒有種族歧視,這些優惠政策不僅愛爾蘭裔和墨西哥裔能享受到,連印第安裔的孩子也能享受到。

這在東部教育發達的州裡,也是難以想象的。

可見加州當局對教育的用心。

加州當局對教育如此重視用心,就算加州沒達到耶魯校董事會的要求,教育界出身的伍爾西也願意冒險嘗試和加州合作辦學。

更何況耶魯校董事會的要求加州完全達到了。

“諸位走了這麼久,想必也累了,我們進去找個地方坐著談吧。”梁耀宴請耶魯大學考察團隊進入彆墅的大廳坐坐。

彆墅內有煤爐和一些常用的家具,卡耐基進入彆墅後便直奔廚房,在清晰了茶壺茶杯後,拿出隨身攜帶的茶葉為眾人衝泡茶水。

伍爾西找了一張沙發坐下,直接切入主題:“加州的中小學有多少學生?這關乎我們後續的辦學規模,我需要一個比較準確的數字用來參考。”

“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合計85642人。”皮爾曼如數家珍地說道,“俄州那邊也有1.8萬名中小學生,如果加州大學辦得好,俄州也能成為我們的生源地。”

一般情況下,在完成工業化之前的國家中小學生占總人口的比例這一比例通常在20%~30%之間。

但加州的移民主要以青壯勞動力為主,因此學齡兒童占總人口的比例也相對較低,連這一比例的一般都沒達到。

“加州有這麼多中小學生?”

聽到這個數字,伍爾西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議。

這一數字幾乎已經和康涅狄格州的中小學生人數相當,此前伍爾西也估算過加州的中小學生人數,他估計的數字是4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也讓伍爾西等人對加州的教育部門肅然起敬,免費讓這麼學生完成基礎教育,不是每個州都有魄力做到的。

“加州的人口已逾百萬,學齡孩童占總人口的比例還是低了。”梁耀說道。

聽到這個數字伍爾西等人驚歎不已,早就聽說加州的發展很快,但沒想到加州發展竟然這麼快。

1855年康涅狄格州的人口也才45萬左右。

加州的人口增速,堪稱是美利堅曆史上的一大奇跡,前無古人,後恐怕也難有來者了。

“您個人,以及加州的紳士們,一年能為大學提供多少捐助?”

在確定了大學的生源數後,伍爾西談起了錢的問題。

伍爾西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不奇怪,19世紀中葉,美利堅大學的預算主要來自學費、政府撥款和私人捐款。

幾乎每個美利堅大學的預算都比較緊張,名校也不例外。

以哈佛大學為例,1856年一個哈佛大學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和住宿費總共為150美元左右。

當年哈佛大學的預算僅有6%來自馬薩諸塞州政府,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刨除學生交的學費,剩下的大頭基本來自本州富商和企業家的捐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