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那是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末,河東師大當時還叫景州師範專科學校,簡稱景州師專;2000年,學校才專升本,改名河東師範學院;2015年,河東師院再次升格,更名為河東師範大學。
宋正道是中文係學生,他的古代文學老師,正是陳宏文。
當年的陳宏文,從名校畢業沒幾年,還是個講師,比學生們大不到十歲,可謂亦師亦友。
第一堂課,陳宏文自我介紹時的開場白,就深深吸引了學生。他說,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是在無限矛盾中度過的:住了四年矛盾城----開封,他的母校在這個城市;穿了四年矛盾衣----小大衣,就是那種剛剛過了臀部的半大衣,由於沒衣服可換,整個秋冬季,就這一件衣服;吃了四年矛盾菜----黑白菜,家境貧寒,他幾乎沒有在食堂的葷菜窗口排過隊。
他的自我介紹,很成功地吸引了學生們。
陳宏文喜愛鑽研《水滸傳》,上課時,隻要一舉例,什麼“宋江**”“楊誌賣刀”……信手拈來,講得妙趣橫生。宋正道和另外四五個男同學深受濡染,自發組織了一個興趣小組,在陳宏文的指導下,課餘經常到陳老師的住處,切磋交流,不亦樂乎。
在這四五個學生中,宋正道算是看上去比較木訥的一個。能讓陳宏文青眼相看,並非他的學術潛力有多大,而是緣於一起“論文抄襲”的風波。
在宋正道上學的第二年,學校給中文係一名晉升副教授職稱的指標。符合條件的講師,隻有倆人:陳宏文和李之懿。巧的是,李之懿也教古代文學,她對打打殺殺的《水滸傳》不感興趣,而是對《**》一書情有獨鐘。
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比較正統,《**》這本“**”難登大雅之堂,人們還存在許多偏見,所以,李之懿的研究隻能是私下裡“踽踽獨行”,不可能像陳宏文那樣,課堂上俯拾即是地舉例,更不可能在學生中發起什麼興趣小組。
職稱評定當然以實力說話,雙方都拿出了各自的科研成果。
李之懿提交的是她發表在《京華大學學報》上的一篇論文,而陳宏文提交的是在另一個學術刊物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兩篇論文,一前一後,李之懿的比陳宏文的早一個月刊發。
更巧的是,倆人的論文,內容上撞了車,觀點也極其相似,似乎英雄所見略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