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見秋- 04(1 / 2)

04.

林見秋並不是天生早熟, 也沒有什麼比常人多出來的記憶之類的玄幻設定。

從記事起,他也是跟同齡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

他隻是比常人更加多思,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腦子轉得快, 麵對同一件事, 一般人想到一, 他已經想到了十。

迷茫和委屈的時候不是沒有過。

最早在外公外婆還沒有來的時候, 母親正處在項目關鍵期,差不多一年沒有回過家。

父親還有餘力照顧他,卻不能麵麵俱到, 突然一個通知過來, 把兒子隨便往警局或者鄰居家一塞, 轉頭就沒影了。

在林見秋需要長輩接送去學校的年紀,每次送他上學和接他回家的人時常都不是同一個。

老師出於責任心,不得不留下來多盤問一下新麵孔是林見秋的什麼人。

因此林見秋和來接他的人時常都留到最後,有時候還需要同事或者鄰居借傳達室的座機給隊裡打電話,找個老師認識的人來證明一下自己確實不是什麼人販子。

林見秋就坐在一旁等著, 趴在窗戶前麵, 看著同學一個個被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牽走, 蹦蹦跳跳地吵鬨著要買玩具或者要去哪裡玩。

牽著他們的人要麼板起臉嚴厲地訓斥,要麼滿臉溫和縱容地“好好好”。

林見秋在旁邊看過幾次, 已經將那些家長的麵孔記在腦海裡。

說不羨慕是不可能的。

代為照顧他的鄰居或者父親同事畢竟是外人, 沒有義務去了解他的喜好, 或者滿足他的願望, 他也不好意思去跟人撒嬌, 有時候提出一個小小的要求都會覺得自己任性,但凡看出旁人麵上的疲憊和為難,他下一次就絕不會再提了。

漸漸地他就習慣於把很多話擺在了心裡, 一些問題自己想著想著就知道了答案,自然就不必再去追問旁人。

尤其是學習上的事,自己想不通,還有一套教科書和一書房的科普讀物,看一遍不懂,多看兩遍也就慢慢能理解了。

他連學校老師都很少去麻煩。

還有很多的人生道理和人生觀,也都是在周圍人的潛移默化中一點點構築成型。

他比同齡人更早地接觸生和死的概念。

林爹隊裡辦案子當然不會讓一個小孩子參與,但也因為林見秋年紀還小,有時候他們吃飯休息的時候討論案情也不會特意背著孩子。

他們覺得小孩兒年紀小,不一定能理解,也不會記在心裡。

但林見秋聽得懂。

死亡發生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個時刻,有些是生老病死自然常態,有些是意外事故如車禍、墜樓,有些則是惡意的謀殺。

最後一個便是刑警隊日常接觸最多的工作。

有些受害人很年輕便去世了,家人承受不住來警局哭鬨,有些做好了心理建設,來認屍的時候也掩不住痛苦和悲哀的神態。

也有一些是平靜乃至吵鬨的,年邁的老人意外去世,一群子女在警局裡就大打出手,為了爭奪老人的那一套房子和幾萬元的遺產。

死去的老人躺在不知道哪塊白布下麵,既不會生氣惱怒也不會悲哀痛苦。

他什麼都不會知道。

死亡就是這麼殘酷的東西,剝奪人類一切尊嚴和權利。

所以才常有人說,生死以外,一切都是小事。

林見秋沒真正見過死亡的場景,周圍的人有意保護他,從不會讓他直麵那樣的場麵,但他會放在腦子裡思考。

看得多了,想得多了——比同齡人多出十倍、百倍的思考,自然也就“懂事”了。

林見秋最後一次因為父母的忙碌忽視而心生不滿的時候,是在小學。

鄰班的一個同學意外過世,家長組團來鬨事,學校被迫放了一個下午的假,有些學生家長下午不在家,留在學校裡自習。

沒人有心情學習,都趴在窗戶上看熱鬨。

一家人拿著花圈、戴著白布堵在門口,哭鬨著要學校還他們的兒子,聲音格外響亮。

有人偷偷摸摸跑出去打聽消息,過了一會兒從後門溜進來跟其他人分享。

死的人是隔壁班的小胖墩,平時為人處世很有優越感,除了他屁股後麵的幾個小跟班,沒多少人喜歡他。

他家境不算太好,但幾代單傳才得了這麼個大孫子,家裡格外寶貝,家長吃糠咽菜攢著錢,所有資源和期望全都砸在他一個人頭上,因此也就養成了驕縱任性的性格。

用很多年以後的流行詞來說,他長大了妥妥是個極品直男癌媽寶男。

不過說到底,那時候他也就是說話做事討人厭了一些,倒也沒有真正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但他卻在某天回家之後冷不丁地死了。

報警之後,法醫驗屍,警方從頭調查,結果顯示小胖墩是受了驚嚇出現了嚴重的應激反應,加上過度肥胖導致體質很差,一時間沒挺過來,就這麼被嚇死了。

至於到底是看到了什麼被嚇到,由於那時候技術有限,警方最終也沒有調查出來,隻能大致確定範圍是在某個小巷周邊。

按推測來說,最大的可能性是被某一戶人家的大狼狗給嚇到了。

隻是由於沒有決定性的證據,誰也沒辦法向狗主人追責。

小胖墩的家人卻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堅持認為一定是孩子在學校裡受到了欺負,一群人有了指責的對象,怒氣上了頭,抹了眼淚便衝到了學校門口。

上至八十歲的老太,下至五六歲的遠房表妹,一大家子呼啦啦地圍在門口,格外壯觀。

校長不得不出麵應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