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說完自己對科舉製的利弊分析,諸葛亮心道這怕又是觀星觀出來的,不然主公怎麼可能對沒發生的事情那麼信誓旦旦?
他說道:“主公的想法,是儘量削減經學比例,增加術數科目,以考試作為主要遴選方式,結合實政,同時也保留一部分官吏推舉名額?”
袁熙點頭道:“沒錯,我知道軍師對察舉製有抵觸,畢竟舉孝廉已經成了個笑話。”
“但我想要破格推薦的,不是這些依靠抽象行為的虛名被稱頌的人,而是那些身有長技,卻因為未種種原因,未能識文斷字,更進一步的人才。”
“我準備依據其才能,招納為生員繼續學習,最後能夠成為專精某一方麵的吏員。”
袁熙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時代,開化民智是數十上百年的過程,沒有人能等這麼久,所以必須因地製宜,采取最為合適當前的做法。
他繼續道:“當然,這隻是補充,選拔官員的主要方式,還是要以考試為主。”
“當然,考試的內容也不限於經義,而是以綜合性學科為主,比如我所說的數學和物理。”
諸葛亮已經看過袁熙寫出來的書,心道以自己的悟性,尚且要想上好幾天,隻怕其他人更加艱難吧?
他將心中疑惑說了,袁熙忍不住笑道,“軍師看的那些書,都不是段時間能學成的東西啊,那是要好幾年的。”
“這些知識講究循序漸進,不可能立竿見影取得成效,是需要積累多年實際經驗,才能出成果的。”
“所以說開化民智並不容易,想要成為我眼中的人才,即使才智聰明的人,至少要學習五六個科目,數年甚至十年以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我倒是等得起,因為將來的回報,也會非常豐厚。”
“但需要注意的是,從選拔到考試,都需要拉一套行事正直的官員主持,所以這幾日咱們想想,找些合適的人選出來。”
“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防止座師製度,以及官員抱團組小圈子的事情發生。”
諸葛亮會意,他想了想,說道:“這兩年投奔過來的名士不少,但大多是致力經學,主公需要的所謂技術工匠,亮確實知道一些。”
“我回去便拉個名單,根據其擅長的本事,向主公舉薦。
“主公倒是還有閒暇,兵事謀劃未定,卻又著眼於義學了。”
袁熙笑道:“反正幾位冀州將領還未道,咱們多少也要等半個月,這段時間,正好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不然等大戰起來,就未必有時間了。”
前些日子,他和沮授三人商議如何同曹操在冀州全麵決戰時,總有些關鍵的要點繞不過去,其中一個,便是超十萬人的大規模兵團作戰。
眾人推演半天,發現除了需要近百名將領之外,還需要非常複雜的傳令係統,才能將幾十塊戰場態勢同時整合,而這即使在後世無線電通信發達的時代,都是很難做到的事情。
討論一時間陷入僵局,在眾人苦苦思索的時候,諸葛亮歎道:“我跟隨主公已經好幾年了,所領兵力,最多也不過萬人,參與的大戰,最多時己方戰場上也不過三萬人,要亮去想象超過十萬人的大戰,還是力有不逮啊。”
沮授笑道:“這是因為主公的用兵之道,是精兵政策,用精兵對付弱兵,而主公也善於以少勝多,所以這些年下來,打仗烈度不減,但兵力卻沒有相應增多,所以將領也不太習慣領太多兵了。”
田豐也是讚同道:“將領領兵皆有上限,能領萬人,做到令行禁止的,已經算是當世名將,劉玄德那邊,隻有一個關羽,能領數萬兵,這已經是極為難得了。”
“即使是曹軍那邊,除了曹操外,能領數萬人的將領,不過五指之數,更彆說江東了。”
眾人都是笑了起來,上次大戰孫權送的太多,其投降過來的山越兵甚至還幫助袁熙守住壽春,以至於每每談起,眾人都引以為樂。
沮授說道:“孫權就是戰陣經驗太少,不知進退,他就是縮在後方,都不會打的這麼慘,卻是偏偏其親自上陣。”
“為帥者最忌的,便是錯估計自己領兵能力,顧及顏麵非要逞強,本初公在世就做的很好,對決公孫瓚時,關鍵時刻既能親臨戰陣,又能審時度勢保全自己。”
“本初公領軍時,無論對黑山亦或公孫瓚袁術之戰,哪次不是超過十萬人?”
“當時曹操為本初公附庸,為其對付黑山軍和袁公路,才漸漸成長起來,不然在彆人手下,哪有機會打這麼多大戰?”
袁熙也是點頭道:“沒錯,當初冀州是天下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冀州將領,也是領軍最多的。”
“兵力最多的淳於瓊且不論,四庭柱主將,那個沒有領軍數萬過?”
“要不是”
他隨即怔住,愣了半晌,隨即自嘲道:“這真是燈下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