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袁熙本來想要親征,卻被諸葛亮苦苦勸住,袁熙不解道:“曹操已經親自帶兵來了,我若是不一樣應對,如何能扳平這個劣勢?”
諸葛亮隻用了一句話就讓袁熙閉嘴,“現在主公出陣,才是劣勢!”
“恕亮說的難聽點,要是曹操和主公同有不測,哪一方更能堅持打下去?”
袁熙一滯,諸葛亮這話算是說到了點子上,曹操本來身體也不少,雖然尚未立世子,但是怕是早就做好了應對,且其嫡係以夏侯氏曹氏為主,潁川士人為輔,托孤大框架已經定下來了,即使曹操死了,曹營也能按照既定方案走下去。
但袁熙這邊就不一樣了,他孩子尚小,正當壯年的他也沒有提前做托孤之事,要真是死了,晉國這邊沒有一個絕對的主心骨,隻怕會變成一團散沙。
他鬱悶道:“但是儁義麵對的壓力太大了,曹營把那麼多大將都用來對付他,我要是不去援助,隻怕他會支持不住啊。”
諸葛亮斷然道:“這就交給亮好了,必不負主公重托。”
袁熙聽了,隻得無奈道:“那就一切有賴軍師了。”
“我能調動的大將,都調出來了,剩下的武力不如曹營大將,讓軍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
諸葛亮道:“無妨,這便是身為軍師的責任,亮必然會解張將軍之困。”
當初袁熙接到情報的時候,是曹操出鄴城第三日,如今諸葛亮出了易京急行,行軍已經快兩天了,心道張郃起碼要頂住一天多,不然的話,自己再也怎麼趕不及。
諸葛亮正行軍間,前方報信,說七八十裡處,張郃軍正往這邊退來,諸葛亮聞言,心道可總算趕上了。
對此他是有些心病的,當初百濟海戰的時候,袁熙等著諸葛亮和田豫救援,諸葛亮卻是作出讓田豫去救,他則是為了青州不留後患,決定自己留下來阻據曹軍。
雖然諸葛亮用觀星判斷袁熙定然無事,以自刎謝罪說服了田豫,並成功將來襲的曹軍全部擊潰,但嚴格來說,他的做法其實是和袁熙的命令有所衝突的。
雖然事後袁熙認為諸葛亮做出了最優的決斷,並未再提過此事,但諸葛亮心裡總有些疙瘩,畢竟主公再大度,涉及到自己生死,屬下卻沒有趕到,多少會心裡有些芥蒂吧?
在這種若有若無的不安下,諸葛亮迎來了可能是此生最為壯闊的一次大戰,雙方在此戰投入的所有兵力,已經超過了二十萬,而且還在增加。
這種情勢下,諸葛亮仍舊擔任軍師,並且和沮授田豐平起平坐,這讓諸葛亮心中更是不是滋味,袁熙越是看重於他,他就越覺得自己肩膀上的擔子重若千鈞。
諸葛亮此人本就是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性格,更何況袁熙對他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有救命之義,所以不知不覺間,諸葛亮仿佛已經被一條無形牽絆拴住了。
如今他知道張郃中軍不容有失,當即命令麾下兵士全速趕路,同時收攏張郃退回來的部隊,掉頭去接應張郃。
等他趕到的時候,發現戰場已經亂做一團,徐晃帶著公孫犢和郭祖已經趕到,去救被圍住的張郃,夏侯惇也帶著李典趕來相助許褚,雙方陣勢犬牙交錯,難分敵我。
而張郃被許褚帶兵困住,數次衝突不出,徐晃等人無法接近,眼看張郃危在旦夕。
諸葛亮拿望遠鏡略略一看,便知道戰場勝負關鍵便是正在壓著張郃打的許褚,一番布置之後,他直接縱馬對著許褚方向衝了過去,說道:“晉王手下軍師諸葛來亮,帶軍征討曹氏叛賊,爾等速速束手就擒!”
夏侯惇李典還沒覺得有什麼,然而許褚的眼睛瞬間就亮了。
他平日跟著曹操,自然聽到過一些連夏侯惇都不曾聽過的事情,這些皆是來自於曹操無意間的自言自語。
曹操警覺性很強,但對於許褚相當信任,畢竟要是許褚有問題,曹操早就腦袋落地了。
所以曹操平日之間說話也不對許褚避諱,他對袁熙的掾屬官員的評語,都讓許褚記在了心裡。
許褚的記憶中,雖然曹操對於趙雲關羽這樣的猛將頗為欣賞,但曹操對關羽的欣賞,猶在趙雲之上。
之所以如此,是關羽既勇武過人,又有統帥之才,能帶領大軍作戰,這樣的人放眼天下,也是極為難得的。
曹操認為,武將再厲害,也有老了不能打的一天,但相較於謀士軍師來說,則是越難難對付。
所以隻有許褚再知道,曹操眼中的心腹大患,是袁熙陣營中的謀士,尤其是那種年紀輕輕就已經不屬於曹營謀士的可造之材,年輕就如此厲害,等其年歲大了,會有多可怕?
諸葛亮,陸遜。
這兩個才是曹操真正想要殺之後快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