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代差(2 / 2)

這套由春秋戰國時期出現,到秦朝形成的做法,已經有了後世流水線生產的雛形,可謂是領先於時代。

但其也有個缺點,就是部件仍由手工打磨,想要大量生產的話,所需要的熟練工匠和學徒,也是個極為龐大的數字,這也是一度成了製約袁熙領地內工具生產的短板。

袁熙思考過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

一是對於弩車這種器械,先進行合理的分拆,將其拆成一個個易於生產,便於組合的部件。

二是對於部件的生產,想辦法研究打造生產部件的專用機器,而不是用人工打造。

這種做法雖然麻煩,但卻可以解放出大量的人力,同時機器生產的品質較為平均,不會出現非常大的差異。

而選擇弩車這種作為試驗品,也是因為弩的部件相較於弓,有著天然的優勢。

一把好弓,不僅需要的弓弦弓臂,更需要兩者微妙的組裝方式,差著一點,效果便謬以千裡。

而且任何一個部件損壞,都嚴重影響整體效果,即使換上備用弓弦或者弓臂,其實都等於換了一半,這和換把新弓已經沒有多少分彆了。

而弩就不一樣了,其對於材料要求本身不如弓高,部件雖多,但也等於某個部件損壞時,可以保留絕大部分的部件,反而相對經濟。

但部件太多,精密性高了,也容易出問題,這就涉及到一個工程上的平衡點,袁熙讓諸葛亮組織製弓工匠研究了相當長一段時間,才找到了兼具經濟和方便的配比。

弩臂的材料做大了最大兼容,危急的時候,尋常木材也可代替,主打一個量大管飽。

而鋼絲混合牛筋甚至麻繩絞出的弩弦,雖然耐用1性不高,但尋常狀態下射個幾百支箭是不成問題的,在一場正常戰鬥中也是足夠了。

而且弩弦是通過機器絞製的,生產速度大大提高,甚至可以放在軍營裡現場生產,若是配合蒸汽機,則完全能滿足了軍中需要。

弩箭也是做了最大化的精簡,要麼是一體澆築成型的鐵箭,用於破甲,要麼是用機器滾輪切削的木杆箭矢,可以大規模批量生產,雖然沒經過打磨微調,不太適合做弓矢,但做弩矢已經足夠了。

而且這些弩車即使損毀大半,部件用光,也可以短時間內將完好的部件重新組合,再度拚成一輛完好的弩車。

最重要的一點,也是讓趙雲等將領讚歎的,便是這些用來生產的機器,幾乎全都可以隨軍運送,到了交戰地點現場生產都行,大大緩解了後勤壓力。

尤其是在這種長期的消耗戰中,更是能將優點發揮的淋漓儘致,曹軍所麵對的晉軍兵營,就是一座移動的生產工場!

趙雲看著弩車發出密集的箭矢,將慌亂不堪的西涼騎兵射的人仰馬翻,頓時想起了臨行前袁熙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

時代變了。

無論是想法和思路,袁熙軍在戰爭中的做法,都已經將曹軍遠遠拋在了後麵,尤其是還在用著原始人力突擊的西涼騎兵,趙雲甚至有了一種兩者差距千年的錯覺。

西涼兵的軍陣在密集的箭雨下麵潰不成軍,馬超見了,也知道這不是辦法,當即準備讓開中軍,從兩翼突破。

趙雲卻是沒有給馬超絲毫可趁之機,他下令弩車轉向,射向來襲的西涼騎兵。

西涼騎兵也是激發出了凶性,他們冒著密集的箭矢,亡命突擊,數百人紛紛落馬,但還是上百人眼看就要突破弩車防線了。

趙雲又是手一揮,弩車旁邊的兵士開始推出了另外幾輛鐵車。

其底盤和弩車一樣,但上麵裝的卻是一個裝滿石油的櫃子,前方伸出一支長長的鐵筒,末端還冒著火焰。

鐵車後麵的兵士踏動機關,一條長長的火焰噴射出來,從左到右橫掃,當即將十幾名西涼兵卷入火焰。

西涼兵渾身著火,慘叫著從馬上掉落下來,也有幾名悍不畏死的騎兵仍讓衝了過來,繞到了鐵車後方。

隨即他們驚呆了。

鐵車後方,也有個鐵罩,將整個車子完全防護住了!

他們眼見袁熙兵士圍了上來,發出不甘的怒吼,揮舞長刀砍在車子上,激起大片火花,然而毫無作用,隨即他們就被一支支鐵槍刺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