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放此人,其實按袁熙的看法,其無論是武力還是軍略,都不輸當世的絕大部分武將,屬於隻要給他一個合適的機會,就必然能闖出一番天地的人。
但袁熙並沒有在後世的史書上,看到過關於張放名字的任何記載,甚至袁熙覺得,張放可能在正常的曆史線中,要麼是個默默無聞的軍官,要麼可能早早戰死,甚至沒有參軍,就這麼度過了默默無聞的一生。
相比張放現在建功立業的經曆,那完全是兩個天地,而其中產生差彆的關鍵,就在於這個所謂合適的機會上。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無論是關羽還是趙雲,若沒有遇到合適的時機,一樣是默默無聞多年,空有一身本事,卻無從發揮。
直到遇到能賞識他們,並給了他們施展才能機會的人,其才有機會揚名天下。
這裡麵固然有關羽等人才能確實出眾,一旦抓到機會就不會錯過的原因,另一方麵也是冥冥中的大勢,選擇了他們。
也有很多比他們才能相仿,但運氣不好的人,遇到了能力運勢更強的對手,以致落敗身亡,導致成就對方威名,自己一身本事付諸流水的情況發生。
這些人比大部分人要厲害,但偏偏碰到了更厲害的人,導致他們還未向世人展現本事,就死於非命。
這種情況不僅和個人本事有關,還在於跟隨的主公,就比如袁術的部將中,就有很多能力不錯的二流將領,他們可能換個主公,也能建功立業,但偏偏跟隨的是袁術,導致被數家諸侯圍攻,就此憋屈落敗。
而袁熙的走向,則是和袁術完全相反,他依靠後世的知識,招納結交了大量的當世豪傑,這些人不僅實力強,而且紮堆之後,也能夠相互奮發激勵,形成良性的競爭,同時還能帶動周圍有潛力的年輕將領進步。
張放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後世默默無聞,不知道從哪個山溝裡種地的他,機緣巧合跟隨袁熙後,接觸了大量傑出的武將謀士,提高了眼界,磨練了武藝,就此一步步一個腳印,終於是成為了獨當一麵的將才。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人想要成功,不僅需要自己的天賦,還要尋找能提高自己的圈子,找到能賞識重用自己的貴人,才能一步快,步步快,不然有可能蹉跎半生,甚至終生都有鬱鬱不得誌者。
這便是虛無縹緲的運勢,古往今來無數懷才不遇者,大都是欠缺了這一點小小的運氣,就此人生走向了一條完全無法預料的道路。
人才如此,主公也是如此,兩者是相互成就的,人才若無主公慧眼識人,隻能埋沒荒野,就像劉備不三顧茅廬,諸葛亮有可能終生是個山野村夫。
同時主公若是無人才相助,便有可能找不到最適合的路,無法在殘酷的爭霸中活下來,就像劉備未得到諸葛亮之前,根本找不準戰略方向一樣。
此時的袁熙,能深刻感受自己因招納英才帶來的冥冥中運勢的上升。
他深知自己若無前世的知識,單靠本身的才能,根本無法和曹操劉備等人相比,所以他才會在想儘辦法招納人才的同時,儘可能親自上陣,提升自己的能力。
躲在後方的主公,是不可能奪得天下的,古往今來的開國君主,一定是諸侯之中最能打的那個,隻有這樣才能服眾,才能贏得部下的忠心擁戴,才能避免像像晉朝一樣埋下禍患。
曹操很能打,然而後世他卻是沒有來得及公開稱帝,以至於曹丕身亡之後,曹氏日漸大權旁落,就是因為手下的世家豪族並不心服。
司馬懿也是如此,他本人也很能打,但後代更加不堪,還做下了一係列頗為荒唐的事情,加上司馬懿背信棄義,導致晉朝立朝時,連司馬氏自己都不認為天命站在自己這邊。
這樣的王朝遇到危機,又豈能力挽狂瀾?
而現在的袁熙,看到了以張放為代表的中層軍官在一次次大戰中,跟隨自己成長起來,很是引以為傲。
這不僅代表袁熙培養人才的辦法是行之有效的,也說明自己有實力能夠給這些極大可能會被埋沒的人才提供了機會和平台,同時證明袁熙所謂的運勢,正在逐漸積累成長為大勢。
隻要再贏下幾場關鍵的仗,將曹操徹底趕出冀州,那時候的袁熙便大勢已成,天下再沒有人能夠阻止了!
文聘看到袁熙和張放交談,不知為何,心裡隱隱升起一股羨慕感,他心中不由升起一個念頭,把袁熙換成現在的劉琮,隻怕也不會向曹操低頭吧?
他發現這個念頭實在是有些危險,趕緊摒除雜念,就見袁熙扭頭對自己道:“文將軍,接下來你便在我船上療傷好了。”
“我會讓你看看,我是如何兌現對景升公的承諾的。”
當日江陵城在郝昭的招降下,便開城門投降,關羽卻是沒有占住江陵,而是將此城交給了袁熙。
這倒不是關羽自作主張還人情,而是若關羽占了江陵,便要麵對幾個很麻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