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見吳昭拿出的幾名官員的回報竹簡,皆道進展很慢,心道果然種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這個時候,他更加懷念起精通農耕的陳登來,要不是對方現在身處徐州,讓自己鞭長莫及,有時候袁熙甚至都想找人將其綁過來了。
眼下隻能指望手下的官員有所突破,隻要這法子流行起來,百姓會爭相收集糞便,還可以大大改善糞尿隨地亂倒的情景,對於城內的衛生和防疫,也是一大改善。
中國古代對衛生相當注意,《左傳》中記載到,成公六年,有人就已經發現汙水可能會給人帶來疾病,所以要通過排汙保障人的健康。
《唐律疏議》中明確規定,居民允許在街道上潑水,但如果在街道上潑排泄物、潑垃圾,那麼就要懲罰,最重者要罰六十大板。
相比之下,歐洲直到化學技術發展之前,對於糞便幾乎沒有很好的處理方法,去謁見乾隆的英國特使,在江南見到漚糞之法時,還專門做了記載。
尤其是中世紀的歐洲,即使是在倫敦巴黎這種大城市裡,糞尿也是隨地傾倒,從天而降的驚喜從來不缺,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為了防止踩到糞便,人們便發明了高跟鞋,為了防止被從天而降的糞便砸到,人們打傘或使用鬥篷遮擋。
據查理二世的史學家記載,當時英國皇宮的書房,臥室,地窖,煙囪裡麵,都是處處糞便。
那時候的城堡,很多都是在地下室挖一個深坑盛糞,放滿後填上木板和土,然後依次上填。
據記載,晉景公的死因是“將食,漲,如廁,陷而卒。”說是失足掉入糞坑淹死的。
而歐洲中世紀,也發生過類似的著名事件,不過人數更多。
當時的德國境內,圖林根的方伯路易三世與美因茨大主教康拉德一世,因為爭搶地盤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正忙著征服意大利,為了避免後院起火,就派皇太子亨利六世前去調停兩人之間的恩怨。
埃爾福特的主教還將自己的城堡貢獻了出來,作為亨利六世調停雙方的會場。。
因為雙方身份尊貴,很多帝國的大貴族也都不請自來,結果人數太多,導致二樓的地板被眾人踩塌,墜落的人群又砸穿了一樓的地板,隨後掉進了城堡的地下室中。
這個城堡的地下室便是個糞坑,裡麵堆積著數不清的糞便,於是至少有六十多名大貴族就這麼被淹死了。
這次事件,在後世被稱為“埃爾福特的廁所悲劇”,據說這座城堡,便是後來的著名的聖彼得大教堂。
袁熙當時讀到這段曆史的時候,有一點很是想不通。
要說因為歐洲疾病肆虐,醫生們認為不洗澡可以防治疾病,因此不講衛生也就罷了,可是城市排水係統呢?
歐洲最早最早的下水道,據說要追溯到文藝複興後十四世紀的巴黎,倫敦之類的甚至要更晚。
但據說古羅馬人早就發明了重要的城市排水係統,羅馬城乾淨整潔,可是他們的後代們卻把這些東西都放棄了?
而中國這邊,從出土的戰國時期文物表明,那時候就有排水係統管道了。
但自從唐朝之後,中國的下水道係統出於種種原因,卻沒有完善發展起來,到了明清更是產生了倒退,導致被後來者居上。
舊長安遷都,有相當一部分原因就是地勢低窪,雖有排水係統,但是不能外流,導致地下水產生變質。“嘗之皆鹹”。
袁熙想到這裡,不僅搖了搖頭,不管怎麼樣,要對生活有所改變,不僅要從技術上有所突破,還要從經濟,知識,乃至生活習慣上齊頭並進,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西方最後借著工業革命,全麵趕了上來,科學的土壤和催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袁熙不覺得一己之力,就能讓現在的時代誕生科學體係,他隻能嘗試開墾荒地的第一步。
識字以開民智。
起碼能讓工匠藝人能得到應有的地位和待遇,讓平民百姓也能夠讀書識字,讓士農工商不至於如此涇渭分明。
在漫長裡的幾千年裡,隻有百分之一的人能夠讀書識字,要是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能識字,獲取知識,開始思考,這社會的進步速度,會比之前快多少?
至於改變社會製度,袁熙放棄了,這根本不是他一個人所能做到的,他不是救世主,他隻是一個普通人。
儘快結束亂世,天下太平,社會重新恢複秩序,刑律能有所用,他就心滿意足了。
他讓吳昭找了一條紅纓,係在自己頭盔上,便去把孫禮叫來,準備帶著斥候們出城。
孫禮過來時,袁熙看到他臉上有掩飾不住的得色,就想踹他一腳。
他離開的小半年裡,孫禮的媳婦就已經懷上了!
袁熙心態失衡,我娶親沒成,你倒好,不到十五歲就有下一代了!
兩人騎上了馬,帶著幾十名斥候,往幾十裡外的榮城方向而去,那是三城中離易京最近的。
吳昭和曹憲將袁熙送出門,直到看不到他的人影,這才返回府中。
曹憲臉上有些失落,說道:“公子才回來半天,這就又要離開。”
吳昭輕聲道:“公子注定要改變天下的,他屬於所有人,而不是我們中任何一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