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因為是人(2 / 2)

閻柔遲疑了一下,說道:“據實說的話,其實關內各族混居,早已經難分彼此,大家所苦者,其苛捐雜稅,兵役勞役更甚,對於兩族分彆,甚至漢庭是誰當家做主,幽州大部分邊民,並不是很在乎。”

袁熙心道這倒是實話,彼時若沒有世代血仇,其實邊民並不注重民族之分。

郭嘉又問:“那關外那些人呢?”

閻柔道:“關外遊牧為生,每逢氣候變冷,牧草不生,便會入關劫掠,關內便民苦不堪言。”

“他們劫掠時,可不會分漢民還是鮮卑烏桓,所以在我們看來,雖有同為一族,但心並不齊。”

袁熙聽了,微微點頭道:“關於這點,我有些想法。”

他簡略說了開挖溝渠,廣種稻田,將其作為長城之後第二道防線的做法,最後道:“這樣的話,將來廣陽漁陽,便可有效防止北麵外族襲擾,同時半耕半牧,應該會比現在生活好一些。”

閻柔聽了,說道:“使君想法確實高明,唯一麻煩的,就是頗為消耗人力物力,且最少需要數年,甚至十年時間。”

鮮於輔也擔憂道:“開挖河道,需要征發勞役,隻怕不是所有人都能擁護。”

袁熙明白兩人說的都是事實,打下一地後,需要安撫當地百姓,減免數年租賦以收買人心,方位方策,哪有這樣上來就大興土木的?

要知道,征發勞役,最容易引起民變,需要慎之又慎。

郭嘉出聲道:“公子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才對兩位委以重任。”

“這不是簡單的征用勞役,而是有報酬的,至於百姓願不願意,就看他們的選擇。”

等郭嘉將條件一一說出,閆柔鮮於輔臉上越發驚訝。

因為如果這些條件能夠兌現的話,將會有很多百姓爭搶著去服勞役!

漢末的幽州並州邊民,其實地位並不高。

因為自光武帝劉秀起,將幽州並州邊民遷往內地,導致幽並人口稀缺,關外外族趁機入關,占據了大片土地居住。

壞處是導致邊境漢胡人口比例失調,好處是兩邊開始通婚,烏桓鮮卑開始受到華夏文化影響,和關外的同族漸漸產生了差異。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漸徙幽、並邊人於常山關、居庸關東,匈奴遂複轉居塞內。”

漢安帝時代,更是放棄西域都護府,《漢書.孝安帝紀》——“永初元年六月,詔罷都護”,改設長史府,軍事力量被削弱,後期更是將長史府也放棄,全麵退出西域地區。

與西漢時的主動進攻,努力擴張地盤,在邊境製造換緩衝區不同,東漢采取的是防守收縮策略,將邊境讓給了外族。

自劉秀開了先例,之後東漢皇帝也都一反西漢的強硬風格,對匈奴鮮卑的勢力擴張坐視不理,之後魏晉也延續了這種內遷人口的做法,從而隱患蓄積,最終形成了五胡亂華的格局。

袁熙的想法很簡單,他既然提前知道這些隱憂,便不會坐視不理,不能消極對待,而是要主動處理這些頑疾。

利用幽州資源,就地屯田,建立半軍屯半民屯的防護帶,其中無論漢胡,隻要參軍服勞役者,皆可獲得正規戶籍,得到一份土地。

更重要的是,子孫能夠得到進入義學的機會,隻要在義學任何一科有所成就著,皆可出仕,考取官吏職位。

閻柔鮮於輔聽道這個想法時,內心震動,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大膽了!

這代表著固化的士農工商階級,有了階級跨越的可能性,軍功,勞役,加上義學選拔,讓身處對底層的民眾,看到了翻身的希望!

袁熙看到兩人震驚的樣子,心裡毫不意外,因為沒有幾個人會拒絕融入更為優越的華夏文化和生活環境,先前的種種反抗,起因還是朝廷不把這些邊民當人看而已。

隻要給了他們向上的希望,這些可能會成為敵人的所謂外族,便會積極投身融入到華夏民族體係中去。

所謂上兵伐謀,能讓幽州安定,將來發展為天下強州,就必須采用非常手段。

這種方法長遠來看,比所謂以胡製胡的方法更好,因為漢朝采用南匈奴牽製北匈奴的方法,雖然短時期內產生了效果,但卻讓南匈奴自成一係,逐漸坐大,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

袁熙的做法,則是通過統一戶籍,讓漢胡雜居的百姓,漸漸消除漢,鮮卑,烏桓的區彆,全部融入到華夏文化體係中去!

這樣等外族入關的時候,麵對的是合為一體的幽州邊民,他們要想在關內好好定居,便隻能老老實實融入到這個文化圈子中去。

當然,對於不想融合隻想搶掠的外族,隻能用刀兵血火,讓他們滾得遠遠的,不然就去死好了。

這種方式的核心,便是義學選拔,科舉製的雛形,不同於隻考經史子集,袁熙要的是百工皆有所用!

這便是他和郭嘉商議很多個晚上,構想出來的雛形,當時郭嘉對袁熙歎道:“我知道公子所謀深大,但不知道公子所謀這麼大。”

“如果成了,公子當可是青史留名。”

袁熙笑道:“所以這種事情,怎麼能少得了先生?”

郭嘉大笑起來,因為他明白,袁熙謀劃的這套東西想要實現,就必須奪取天下!

自己果然是沒有看錯人,自己追隨的這位,野心不比任何人小,在彆的諸侯著眼地盤軍隊時,袁熙已經想著改變周禮漢製了!

不過這種事也是風險極大,成了固然了會流芳百世,敗了便是萬劫不複。

但對於郭嘉這種狂放不羈,連命都不在乎的人來說,卻是正合胃口。

這幾章應該是我寫的最認真的幾章,也是最廢心力的,為此用了敘事詭計,所有人的對話,其實都有很不自然的違心之處。

如果可能的話,我寧願寫更加輕鬆不費腦子的情節。

但這是點明主旨的幾章,探討的是作為活生生人,做事的底線和抉擇,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寫了。

如果大家覺得看不明白或者不滿意,說明我沒有將故事講好,在此向書友們致歉。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