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鍛鋼之法(1 / 2)

袁熙叫上孫禮,帶著幾個侍衛騎馬出了門,經過街道時,兩旁的百姓見了,紛紛在道路兩旁跪拜。

許傑被傳首懸城後,袁熙開倉放糧,安撫了城內人心,他在城內的威望也是水漲船高。

袁熙心道也真是湊巧·,本來許傑貪酷之事,真要細究起來,罪不至死,偏偏他那奴仆朱老大,是彆人安插的眼線。

朱老大帶著一眾許家奴仆帶走錢老爹,都被街坊鄰居看在眼裡,加上行凶之情證據確鑿,於是袁熙便將圖謀不軌的帽子順便扣在了許傑頭上,讓這個花式作死的人死得其所。

袁熙一路縱馬來到薊城北角,一條小河流過,兩邊坐落著幾十間屋子,屋頂的煙囪冒出滾滾濃煙,鼓風氣囊的聲音此起彼伏,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不絕於耳。

薊城專門劃出了一塊地,建造了幾十座鐵匠鋪,集中了經驗豐富的鐵匠訓練學徒,驗證檢驗不同的煉鐵方法。

袁熙跳下馬,走進中央最大的鐵匠鋪,隻見七八個人在鐵砧前揮汗如雨,一手高舉錘子,一手鉗子夾著燒紅的鐵塊,正在一錘錘地敲打著。

春秋到西漢時期,出現了塊煉滲碳鋼和鑄鐵柔化術。

所謂塊煉滲碳鋼,是以綿狀塊煉鐵為原料,再經過熱滲碳,碳由表及裡的滲入,然後反複進行鍛打,就形成了滲碳鋼。

用海綿狀的塊煉鐵,或熟鐵采用滲碳的方式來煉鋼,易於實現,成為了我國最早的煉鋼方法,這是生鐵與鋼之間飛躍式的發展。

要說滲碳鋼推動了軍事武器的發展,那麼鑄鐵柔化術,便是大大推進了農業器具的應用。

早期的鑄鐵都是高碳低矽的白口鐵,碳在鐵中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質地又脆又硬,使用時很容易崩裂,為了增加韌性,工匠們發明了鑄鐵柔化術,在高溫下將白口鐵胚件進行脫碳處理,或者韌化處理。

也正因這一技術,生鐵農具開始廣泛應用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準,而歐洲直到中世紀還沒有鍛造鑄鐵的記錄,耕田用的還是木犁。

生產工具的水平直接決定了生產力,宋朝南方稻穀平均畝產三百五十斤,而同時代的英國混合作物平均畝產才七十多斤,這之間的差彆已經是相當大,也是為什麼後世說華夏有種田天賦的原因。

這個時候,華夏的煉鋼技術已經是獨占鼇頭,要知道,十七世紀以前,世界絕大部分地區還處在煉鐵技術層麵上,仍在使用塊煉鐵,除了阿拉伯某些地區,鋼的滲碳技術更是幾乎看不到。

尤其是歐洲地區,煉鋼一般都采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鋼的質量極差。

彼時羅馬被稱為大秦,其主流武器短劍就是塊煉鐵,所以一刺就彎,更彆說鍛造長劍了,即使造出來,也毫無實用性,所以其需要進口大量東方鋼鐵製作武器。

而到了西漢時期,華夏煉鋼技術再次出現了劃時代的突破。

炒鋼法。

對鑄鐵件進行脫碳處理,進而將成形鐵板經過脫碳成為成形鋼板,所謂炒鋼,即在冶煉過程中不斷地攪拌,如同炒菜一樣,將液態或半液態生鐵,在鼓風的氧化條件下,使碳、矽、錳氧化,讓其在鋼中的含量降低。

炒鋼多為低碳鋼或熟鋼,也有先把生鐵炒煉成含碳量很低的熟鐵,再用表麵滲碳來增碳的做法。

東漢時期的太平道典籍《太平經》中,也詳細記錄了炒鋼的相關內容,“有急乃後使工師擊冶石,求其中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耶。”

太平經被稱為道教元典,裡麵不僅有教義,更有方術,包含醫藥,針灸,冶煉等實用之術,下層百姓在接觸的同時,本身也推動了技術傳播。

袁熙的義學,如今發展極為迅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官員匠人確實需要獲取知識,提升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麵,也是因為義學裡麵傳授的百家知識,實在極像太平經無所不包的特征,很多私底下相信袁熙讖語和真人身份的各階層人士,才會暗暗歸附到袁熙周圍。

之所以將炒鋼法稱為劃時帶的技術,是因為現代鋼鐵工業的基礎就是高爐、平爐、轉爐,高爐最早是中國古代發明的,平爐、轉爐也脫胎於炒鋼法,早期作為優質炮鋼的克虜伯坩堝鋼,直接就是照搬炒鋼法。

沒有這三樣東西,就沒有工業革命,也沒有現代工業文明。

所以有人說,工業革命的大門中國人打開了一半,歐洲人打開了剩下的一半。

但遺憾的是,華夏發明炒鋼法後的近兩千年裡,出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邁進那扇半開的大門,讓人不勝唏噓。

做不出合適的爐子,冶煉溫度便上不去,鋼鐵冶煉大概要一千五百度以上,瓷器要一千一百度以上。

西方之所以進口中國瓷器,就是因為爐溫不夠,自己燒不出來,高爐和風箱技術全麵落後,導致陶瓷製造不行,鋼鐵冶煉自然更加不行。

華夏的煉鋼技術領先了世界一千多年,這讓華夏的武器鍛造技術也突飛猛進,湧現出了一大批極為實用的武器。

而武器的水平,決定了戰爭及戰術的水準,連鋼都煉不出來的地方,能有多麼大烈度的戰鬥,誕生多麼無敵的戰術,是很讓人懷疑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