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航海的好處,並不單單是獲取利潤,而是獲取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促進文化融合,兼容並包,提升華夏文明的進步程度,才是航海賦予的最大意義。
袁熙雖然了解一些後世的知識,但這些體係並不完善,比如許多現代化工業的知識在這時代根本無法應用,很多基於基礎製造工業的東西如果隻有皮毛,可能還不如這個時代的土辦法來得有效。
比如袁熙嘗試用混凝土製造城牆,但在仔細計算後,發現無論是從成本還是製造難度上,都遠遠不如漢末魏晉時出現的糯米灰漿法。
《天工開物》對糯米灰漿的組成、製作方法和性能都有詳細記載:“灰一分入河砂,黃土二分,用糯米、陽桃藤汁和勻,經築堅固,永不隳壞,名曰三合土。”
這種加入糯米汁的三合土,便是糯米灰漿,有強度高、韌性好、防滲性能好等優點,它的出現使建築膠凝材料的粘接性有了質的飛躍,代表了我國古代石灰基膠黏劑的最高成就。
後世重慶榮昌包河鎮有座清代石塔,已有三百餘年曆史,高10米,傾斜度達45°,卻至今未倒塌,該塔也是采用了糯米灰漿為粘接材料,這說明這種材料的韌性,已經不比現代水泥差多少了。
而至少在西漢早期,華夏就已經使用類似於後世稱為三合土(石灰、黃土和沙子)的石灰混合材料了,這也是如今用來製造城牆的最為經濟有效的方法。
如今袁熙要做的,就是在此基礎上,試驗改進成糯米灰漿法,建造更堅固的城牆。
這種想法是切實可行的,因為所要的前置技術都出現完備了,之後的新技術隻是需要一個契機而已。
相比之下,混凝土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大規模生產上,都欠缺鏈條上的某些關鍵環節,並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
技術進步是循序漸進的,一步一步來,才能逐漸點亮其所需的前置科技,一大步跨出十幾步乃至幾十步的距離,是不現實的。
就像從木板帆船絕不可能直接變成蒸汽鐵甲艦,那種事隻能存在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
所以當前的遠海航行對袁熙來說,尚處於探索試驗階段,也絕不隻有發展貿易這一個目的,而是用其促進相關產業的整體發展。
袁熙也無法向糜芳詳細解釋,眼下自己出海貿易,隻是為了尋找幾種對華夏極有作用的作物,而這些東西,將能大大增強應對天災風險時的能力。
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巨的,可能需要花很多年,也可能直到袁熙死去,也未必能有眉目,但袁熙認為,既然遲早要開這個頭,當然是越早越好,自己為後人指明方向,也是好的。
他轉過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塵,笑道:“聽聞南陽諸島,有些作物能抗嚴寒,可以解決當今天下的糧荒,太守若再出海,可讓人留意。”
“當然,這些東西不太好找就是了。”
糜芳將信將疑,也沒放在心上,敷衍著應付搪塞過去。
他引著眾人到了糜府,賓主相對就座,糜芳雖然政略不行,但是多年行商,活躍場麵的本事還是有的,在他的左右逢源下下,場上的氣氛也漸漸輕鬆起來。
糜芳一邊勸酒,一邊心裡嘀咕,是不是該讓小妹出來奉酒了?
自從劉備將糜貞收為義妹後,便給幽州寫信,表達了聯姻的意思,幽州那邊也隱晦表達了同意,但此後因為幽州和東萊海域的戰事,又耽擱下了。
糜芳不知道劉備急不急,但他很急。
糜貞年紀也不小了,這幾年天下變化越發風雲變幻,劉備實力沒怎麼增長,但袁熙的實力,卻是大大加強了!
要說三年前糜貞給袁熙做正妻,糜家還有些想法,三年後的今日,糜芳已經完全不敢想了。
袁熙實力膨脹的太快,誰知道這樣下去,他會走到什麼地步,甚至在其生了兩個兒子後,士族間有傳言,袁熙的兒子,很有可能會被過繼回袁紹本支!
這可是牽涉到袁氏繼承人的問題,雖然大家明麵上不說,但心裡都暗暗覺得,難道袁熙將來還有回去繼承袁氏不成?
這種想法雖然荒誕,但袁紹和曹操當年飛鷹走犬,鬱鬱不得誌的時候,誰知道是他們兩人,分彆繼承了袁氏和曹氏呢?
更何況結合袁熙最近的表現,這種可能愈發大了!
漢承秦製,外儒內法,自高祖起,就有立賢的傾向,士族找繼承人立賢立長的爭論,一直就沒歇停過。
所以糜芳急著把糜貞送出去,要是等對方成了袁家之主,隻怕再也不屑和糜家攀上關係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