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長遠謀劃(2 / 2)

“塞外不能被動防守,而遼東半島上的漢四郡,也丟了太久,但先於地形複雜,上百年漢廷無法收回,所以我想嘗試一下。”

田疇聽了,心中微動,“使君竟有如此大誌!”

他試探道:“使君對漢廷…….?”

袁熙遲疑了一下,對田疇道:“我暫時無法回答先生。”

田疇臉上露出一絲異色,“使君倒是坦誠,連言語上都不願意應付我。”

袁熙沉聲道:“我知道先生對於漢室忠心耿耿,但天子被曹操控製後,漢廷能有幾分自主,已經是不可知數。”

“此時漢廷若發詔討我,我是不是便成了漢賊了?”

田疇苦笑,“自然不是。”

他想到一事,“劉侯之子劉和,如今安在?”

袁熙聽了,臉色暗淡了幾分,說道:“其先前在我手下為官,聽到天子被迎到懷城後,便告辭我離開幽州去了懷城。”

“但曹操突襲懷城,殺了一大批公卿大臣,隨便挾持剩下的人南下,我卻沒有在其中打探到他的消息。”

“不過在死難的大臣中,並沒有看到他的名字,希望他能吉人天相吧。”

田疇聽了,也是唏噓不已,“我曾經在長安城中見過其一麵,確實有乃父之風。”

“他和劉侯,都是漢室中流砥柱,本不應該如此下場。”

袁熙默然,卻聽到田疇道:“當年的公孫瓚,也是北地英雄。”

“初時邊章韓遂叛亂,張純趁機聯合丘力居也趁機在右北平作亂,公孫瓚和其相爭數年,雖不能全勝,但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

“但隨後劉侯來到幽州,采用懷柔手段,讓張純被部下殺死,丘力居也派使者歸附,公孫瓚卻害怕劉侯壓過自己,派人暗殺使者,讓兩方交惡。”

“劉侯自此和公孫瓚反目,兩人相攻,最後劉侯不幸兵敗被殺。”

“公孫瓚此人,一開始確實稱得上是英雄豪傑,但之後的所作所為,卻是背信棄義的無恥小人。”

“疇之所以能答應使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使君替劉侯報了仇。”

袁熙謙道:“我的目的也不是那麼純,先生過獎了。”

田疇哈哈大笑起來,“使君確實與眾不同,彆的士族恨不得將自己名聲吹上天,使君卻是反其道行之。”

“說來使君不僅殺死了公孫瓚,更占了他的夫人,讓天下人看到背信棄義之人的下場,頗合疇之胃口。”

“要知道因為當年劉侯被害,疇卻無力為劉侯報仇,隻能空口痛罵公孫瓚,但使君殺其人奪其妻,屬實是一報還一報實在是痛快。”

袁熙目瞪口呆,原來是這樣嗎!

不過他就此發現,田疇並不是古板守舊之人,有話說燕趙之地,多出慷慨悲哀之士,如今看來,田疇便是這樣,但其心中秉承的義,和天下主流的義似乎有些差彆。

不過讓袁熙慶幸的是,雖然自己尚未得到對方的全部信任,但起碼開了個好頭,這對於他下一步在遼西的布局,是很有用處的。

遼西郡地處袁熙占據的右北平和公孫度的遼東之間,其中戶口眾多,但最大的一股勢力,便是單於蹋頓治下的幾十萬烏桓族人。

在遼西郡,胡漢的比例已經非常失調,漢人很多時候受到胡人的不公平對待後,也是發泄無門,但長久積累下來也是隱患,無疑會成為幽州一大不安定的因素。

偏偏袁熙還不能公開將勢力大規模進駐遼西,這勢必會引起烏桓單於的警覺,要是其感到威脅,未必不會和關外鮮卑聯手,所以袁熙便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而徐無山的存在,便成了這個契機。

他對田疇說了自己對於遼西郡形勢的認識,隨即道:“我並非不想相信單於蹋頓,但是烏桓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蹋頓很難將數百個部落整合到一起。”

“何況他有自己的心思,先前其中數個部落出現搶掠漢人的現象,以至於人心惶惶,蹋頓為了聚攏烏桓人心,對此也隻會裝聾作啞。”

“為了未雨綢繆,所以到時候先生以帶領徐無山歸入幽州的名義,我便可以借此調動人手,提前做出應對。”

“所以我想請先生做得第二件事,便是擴張徐無山的領地。”

“以先生的名聲,到時候必然有不少胡漢邊民來投,包括烏桓部民。”

田疇聽了,反問道:“對於烏桓,使君最終的目的是什麼?”

袁熙笑道:“先生問到點子上了。”

“我想嘗試讓烏桓從漁獵為主的生活,轉變成半耕半牧,進一步貼合漢人習性,促進兩者之間的交融。”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