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皆為利往(2 / 2)

但不得不承認,單以天下門生計,袁氏楊氏加起來也不過曹氏,雖然和宦官勾結在很多士族看來麵上難以啟齒,但在買官成風的桓靈時期,這又算得了什麼呢?

宦官專權這種局麵,在何進被騙到宮中被殺達到頂峰,然後袁紹矯詔帶兵殺入宮中,將數千宦官殺得乾乾淨淨。

袁紹做的這件事,是真正改變了天下格局的,自此宦官勢力徹底被清除,等到宦官勢力再次登上曆史舞台的時候,已經是五百多年後的唐朝中葉時期了。

而曹操看著曹氏的很多關係就此斷絕,心情應該也是異常複雜吧?

這未必沒有讓曹操心生芥蒂,為其日後背反袁紹埋下了種子,而袁紹做下這件事的後果,並不僅止於此,可能袁紹自己也沒有預料到。

皇權,宦官,外戚本來是個不太穩固的三元結構,三者互相利用製約,但宦官殺死了外戚,袁紹殺死了宦官,皇帝便再無可用的勢力。

於是以董卓為代表的的手握重兵的邊地諸侯,使用武力來掌控天子時,袁紹為首的官僚士大夫們就徹底麻了,隻能眼睜睜看著董卓掀了桌子。

平心而論,當初袁紹建議何進引董卓入京,並不是算是非常荒唐昏聵,因為當時袁紹建議的是引四路邊軍,董卓隻是其中最弱的一支而已。

袁紹想的很好,利用四方的矛盾製衡,然後用自己世家高官的名號,引誘威嚇他們為自己所用,結果董卓並不是那種腦子裡隻有殺伐的武人,直接暴力破局,三千兵馬就控製了雒陽,讓袁紹曹操等人徹底出局。

隻有魔法才能打敗魔法,想要對抗軍閥,便是把自己也變成軍閥,於是袁紹孫堅曹操等人立刻就悟了,立刻開始尋找地盤,擁兵割據。

袁紹殺宦官,徹底打破了漢朝並不完善的多元博弈的政治結構,於是所有的政治角逐就隻剩下了一元,那就是武力。

這也是為什麼曆朝曆代每次大殺宦官,都導致天下大亂,王朝走向末期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種影響極其深遠,不僅導致了三國時期的風起雲湧,更導致了皇權的衰敗,以至於皇權失去威信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華夏再進入到大一統的皇權王朝,已經是四百多年後了。

所以後世說袁紹乃是天下動亂的始作俑者,倒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如今的士人,已經不怎麼在乎儘忠天子,而是儘可能尋找大的割據勢力,以謀求棲身庇護之所。

先前天下兩袁相爭,天下士人十之七八都投靠了二袁,而袁術被擊敗後,袁熙一時間風頭無兩,所以江東士族在孫策死後轉來投靠袁熙,便不足為奇了。

李術在欣喜的同時,心中也是憂慮不已,因為對於他收留逃亡江東人士的舉動,新上任的江東之主孫權非常不滿,寫信斥責李術,並讓其交出所有逃走的人。

這封信其實是出乎李術意料的,畢竟孫策生前和李術關係並算不上差,況且李術如今的頂頭上司還是袁熙,按道理說孫權怎麼也不應該說話如此不客氣。

而且其要求更是讓人難以做到,李術要是把逃走的人交出去,不說自己,袁熙的聲名還要不要了?

所以李術最終還是寫信拒絕了孫權,雖然他在回信中說的也很硬氣,說有德導致他人來歸,無德導致他人叛逃,自己不會把士人還回去。

但李術心中的擔憂有增無減,孫權一上位就如此態度強硬,不排除他得到了孫家的全力支持,更有可能他想借此樹立威信。

如果是後者的話,那就麻煩大了,孫權絕對不會善罷甘休,更因為皖城位置重要,他可能借機開戰,用打勝仗來穩固自己地位!

李術心中猶豫起來,江東的實力,根本不是自己一個郡守所能抵抗,那自己該怎麼辦?

逃走?

守城?

亦或投降孫權?

先前他已經把自己幼子送往了幽州,此時投降,怕是幼子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吧?

固守是不太可能的,如今袁熙遠在幽州,也幫不了自己,雖然壽春還有陸遜太史慈的水軍,但那一路是要防守淮水北麵的曹軍的,也脫不開身來。

倒是想劉曄求援,到還有些可能。

先前他拿著令符,替袁熙招攬了劉曄,劉燁如今是九江郡守,坐鎮壽春,同時派人在合肥築城,應該能幫自己一把吧?

他思來想去,心中也委實難決,最後他突然想到橋蕤。

此人和袁熙關係很好,兩個女兒和袁熙也是曖昧不明,要是自己從中推一把成就好事,也許自己這廬江太守能換個位置也說不定?

結果他剛有這個打算,橋蕤病故的消息便傳來了。

李術差點每一口血噴出來,怎麼這麼巧?

他也顧不得其他,便親自過去橋府吊唁,到了橋家,門口已經掛起了白幡,隻有幾個仆人守在門口,幾乎沒有人出入,顯得極為冷清。

想想也是,橋家本來就沒有幾個人,橋蕤一死,對於大家族來說已經沒用了,誰還會在乎和其維持關係?

李術心中冷笑,一群沒見過橋公兩個女兒的蠢貨,就憑這兩個女郎容貌,使君也絕對不會忘記,怕是當初夫人在場,不好當麵提罷了。

自己家族的前程,全著落在這兩個女郎身上了!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